3張照片看課本不敢提的「光復」秘史:原來,台灣曾被美國炸成這般煉獄

2016-10-24 18:04

? 人氣

(圖/台灣東販提供)
於1914年落成的天主教會堂,通稱「蓬萊町大教堂」,於台北大空襲中炸毀,現址為1961重建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堂」(圖/台灣東販提供)

瞄準政經中樞

大空襲隔日,擔任律師的吳鴻麒不放心事務所狀況,前往查看,返家後在當天的日記本寫下:「在北時往觀空襲景況,其慘狀如此慘酷,實非筆舌能盡其詳,事務所屋頂亦破毀數處,電火、電話、水道皆不通,在北既難生活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事實上,即使過了3個月,被戰火蹂躪的臺北依舊殘破不堪。臺灣史學者王世慶當時在宜蘭擔任學徒兵,8月下旬戰爭結束後返回臺北,當他傍晚從火車站步行回北師(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宿舍時:

「路經表町(館前路)、本町(重慶南路)、榮町(衡陽路),一路上樓房店鋪多被燒夷彈炸燬,沒有屋頂、亭仔腳,有些飲食露店在做生意。街路無電燈一片漆黑,總督府及臺灣銀行的一部分,被五百公斤及一噸的巨型炸彈炸燬。總督府前的總務長官官舍及度量衡製作所,亦被炸得殘破不堪。」

昔日車水馬龍,商店與官廳林立的「城內」地區,在空襲過後一片斷垣殘壁,坑洞碎瓦遍布。相較之下,臺灣人聚集的萬華、大稻埕、大龍峒等地,似乎幸運許多,僅有少數災情傳出。事實上,從中研院GIS專題中心所提供的美軍解密檔案和航照來看,美國在大舉空襲前,已多次派遣飛機到臺灣偵查「敵情」,全面掌握臺北的政府機構、軍事據點及經濟交通設施情報,此次攻擊日人集中的市街,完全是「有備而來」。

大空襲之後直到七月中旬,美國軍機仍不時轟炸臺北,8月15日昭和天皇以「玉音放送」宣布日本投降,疏散到鄉間的人們陸續返家,在負傷的島都裡開始漫長艱辛的重建之路。

(圖/台灣東販提供)
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於台北大空襲時遭到炸毀,許多圖書焚毀於戰火。現址為博愛大樓(圖/台灣東販提供)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東販文化出版《臺北歷史地圖散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