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松國中是全臺第一所公辦民營藝術類實驗中學,強調扎實訓練藝術基礎,同時也相當注重道德養成。
雲林縣蔦松國中在現有實驗教育中頗為特殊。它的特殊包括:學校裡,社區生就讀的普通班與外地生就讀的藝術實驗班並存,師資只有一套;名為實驗教育,但各方面走傳統路線。
蔦松國中過去是一所普通公立國中,因為少子化而有廢校危機。前雲林縣長蘇治芬主政期間,為了不廢校,積極推動小校轉型,包括轉型辦實驗教育,因此,三年前在縣府與飛天藝術團隊合作下,蔦松國中轉型為公辦民營實驗藝術中學,加收音樂、舞蹈、繪畫三藝術類科學生。目前全校學生數,含高中部,已逼近四百。
轉型的蔦松國中不僅繼續留存,招生人數還在逐年攀升中。這間學校從不被看好到存活良好,原因是什麼?
專注發展傳統藝術,重視道德修養
獨特的飛天藝術團隊教學系統,採六年一貫,強調發揚傳統藝術,舞蹈科專攻中國古典舞與民俗舞,美術科走西方學院派美術教育,音樂科屬中西合璧的交響樂團組合式教學。
雖是實驗學校,但教學理念、內涵及教學法,卻走傳統路線。舞蹈科強調單一而專精,學的是中國民族舞蹈,強調古典氣質與內涵;美術科採用傳統、正規的學院派教育,教學嚴謹且有系統,學生必須遵循素描幾何圖形、素描靜物、素描雕塑的歷程順序,直到高年級才能運用色彩,藉此幫學生建立扎實的基本功。
在術科學習之外,學校很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實驗班的學生必須住校,不能自由使用電子產品,也不能談戀愛。好處是,學生專注於課業,就算是過去沒有藝術底子的學生,也進步神速。校方也認為,學生若能擁有穩定、純淨的心性,能讓他們的藝術展演及創作更為動人。
如今,蔦松國中藝術科學生透過各種展演以及才藝比賽的表現,逐漸打出知名度,學校招生穩定成長。但他們並非一路走來盡皆順遂,轉型初期的最大阻力,是在地居民的抗議。
用心經營社區關係,獲得接納認同
「一個外來的團隊,和偏鄉的學校結合,在實驗教育的幾個案例中,都會遇到整合、融合的問題。」以華德福教育在古坑的遭遇為例,教育及行政團隊是外來的,被教學特色吸引而來就讀的學生也是外地人,地方人士自然會有反彈。蔦松國中校長張凱瑞說,籌設之初,先是在虎尾拯民國小受到反彈,改以蔦松國中為校地後,還是遭遇抗爭。
蔦松位處偏僻,居民多務農為生,人口外流嚴重,許多家庭都是隔代教養、低收入戶,他們的孩子與那些來學藝術的孩子,背景相去甚遠。縣府和飛天藝術團隊組成的雲林縣傳統教育基金會,原本計畫將普通班學生移至他校,造成藝術團隊與在地社區的關係緊張。
實驗教育來了,本地孩子卻必須離開,舟車勞頓到更遠的地方念書,這對原本社經條件較差的家庭和弱勢孩子,是很不利的負擔,居民當然反彈。不過,若是沒有藝術團隊進駐,當時學生人數已經低於四十人的蔦松國中,恐難逃廢併校命運。
攝影/陳弘岱
文/何星瑩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青春共和國(原標題:公辦民營藝術中學 蔦松國中發揚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