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跟大人在市內四處覓食,凡聽說附近哪裡有家不錯的餐廳,便不免去試他一試;十幾二十年下來,對這人文薈萃的台北的飲食文化,也算小有心得。而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一種有趣、而且很值得作為食家參考指標的現象,那就是:好的中餐廳,多半有不錯的字畫;有好的字畫,餐廳多半不會差。也就是說,字畫與餐廳的品質,是有關聯的。
事實如此,但該如何解釋呢?我想,中華文化與飲食的相關係數一向極高,中國的文人、學者與藝術家,往往是深富文化涵養的食家,所以餐館裡掛著字畫,也就是掛著文化的背書。如果字畫是別人畫給店家的,便可視為名家的肯定;如果字畫是老闆自己畫的,請問,有文化涵養的人來從事飲食之道,品質會差嗎?
字畫的來源,還有別人贈送的他人作品、店家請人畫的,或是買的幾種可能。這些就未可視為直接的背書,但我們也可以從中審視店家的藝術品味、文化水準與交誼。
我把這發現命名為「字畫理論」,這理論一般只適用於中餐廳。這不只是因為西餐廳不掛中國字畫,而是因為中國菜是我們的東西,字畫是我們的文化,畫字畫的是我們的人,是以我們最容易究其淵源,察其關聯,品其韻味。非中餐館而掛字畫的,如日本料理店,我們就很難評估其字畫的份量與意義,況且,本地日本料理店的字畫可能只是店主買來的裝潢而已。中餐館的字畫,就不只是裝潢,而還承載著人情、文化,還有,歷史。
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匯聚了中國各地的飲食文化,尤以台北為甚,一家家的餐館,照顧了多少食客的腸胃與鄉愁。杯光箸影間,食客與老闆也容易交上朋友,或者本來就是朋友,其中的騷人墨客雅興一發,或基於店家的請求,一幅幅的字畫,就上了牆壁;水墨底下的情誼與故事,也就封存其中啦。
最顯著的例子,應是鼎泰豐。信義路上的鼎泰豐本店,四個樓層,牆上都是歷年積累的各家字畫,可以看出它的大名不是一天造成的。食客到此,不只是吃,觀賞這些字畫以及背後的故事,也是品味。都說日本人來台北觀光,第一要去的是故宮,第二就要去鼎泰豐;鼎泰豐的字畫雖不能與故宮的國寶相比,但是情誼悠長,與我們的故事及無數遊客的旅程同在,這就是歷史,就是文化。相比之下,同樣是鼎泰豐,近年開的忠孝東路分店品質雖然一樣,但是缺了字畫,就覺得少了那麼點氣氛,那麼點讓餐館不只是食堂的東西。
(2016年補記:忠孝東路分店前幾年關了,外縣市與國外的分店倒是愈開愈多,我偶爾碰到,都在排隊,也就懶得去排。我家已經很多年沒有進去鼎泰豐用餐了,都只買他的菜肉與鮮肉大包回家自己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