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台灣的房價真的在下跌中嗎?專家告訴你它「緩慢下降」的原因

2019-09-19 07:00

? 人氣

台灣的房價真的在下跌嗎?(圖/pixabay)

台灣的房價真的在下跌嗎?(圖/pixabay)

年輕人想買房,卻因為薪資所得與房價兜不上,即便貸款也得付出一半薪資,導致可能喪失了生活品質,對於現今面臨一線城市高房價,房市專家胡偉良在《胡偉良的房產觀點》中,帶大家從「房價收入比」探討房價趨勢,以及釐清這數據的傳統迷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房市專家胡偉良在《胡偉良的房產觀點》中表示,姑且不談當前的房價收入比到底還是不是偏高,但是我們看到這個指標在「緩慢」下降,這說明當前買房依然很難,高房價依然是困擾我們的重要難題,但房價似乎已經停止了上漲,而且房價下降的情勢也是越來越明顯。

一、房價收入比是什麼?

簡單來說,房價收入比就是房屋總價與居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的比值,是一個國際通用的衡量指標。房價收入比愈高表示買房的難度愈大,台北市的房價收入比最高,也就是說如果想在台北市買房,理論上需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買上房子。

二、買房的「槓桿」運用!

可是現實中,哪個買房的會真的等上15年才去買房?這就是理論與現實的差距。因為我們學會了一個叫「槓桿」的東西,沒有人會真的等到把錢存夠了才去買,而且如果考量房價增長和收入增長幅度,可能會愈等買房希望愈渺茫。很多人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心態,所以大家都喜歡追漲房價。

三、房價收入比形同虛設?

這倒不是說否認買房難,買房真的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的確是一件難事,而且越來越難。那房價收入比是不是就沒用了?在美國和北歐,房價收入比一般保持在2-3之間;其他西歐國家房價收入比常年維持在3-4之間;國際上認定的合理標準則是4-6之間。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國情,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不同情況。

世界銀行提出發達國家正常的房價收入比一般在1.8~5.5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合理的房價收入比則在3~6之間,比值越大,說明居民家庭對住房的支付能力越低。如果按照公佈的國內房價收入比來看,台灣房價高的程度的確驚人。

四、財產階級的分化

雙北市近20年的房價所得比變化,2002年台北縣平均維持在6.15倍,台北市則維持在6.01倍,全國平均為 4.38倍。反觀2018年台北市已經加重到15.32倍,新北市加重到12.6倍,而全國則提高到9.27倍。也就是這一波的房價變化,快速的把「有房的」和「沒房的」,在財富上劃分成兩個世界。

五、收入一半繳房貸負擔重

根據歷年房價負擔能力統計資訊,十五年來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增幅不到兩成,但住宅中位數總價漲幅卻逾兩倍,相當於兩者差距在十五年間拉大了十倍,要靠薪資買房已是一個愈來愈艱鉅的事情。雙北市的貸款負擔率加重幅度更是令人咋舌,2002年均維持在30%出頭,2018年北市房貸負擔率超過60%、新北市則超過50%,顯見房貸負擔已經侵蝕其他生活開銷,甚至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是拿來付房貸。

六、房價收入比斷定買房與否關鍵?

房價收入比太高意味著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正作用在減弱,甚至會得不償失。這些房價收入比過高的城市,意味著買房風險增大, 存在區域性的房價泡沫。房價收入比過高需要警惕,但如果就此判斷,這樣的城市不能買房,反倒是去一些房價收入比低的城市買房,那就更得不償失了。一線城市房價高那是對一般民眾算高,但是對綜合實力或者說對有錢人可能不高。

如果完全依賴於房價收入比,對買房並不具有指導意義,台北、新北的房價的確很高,如果看房價收入比可能還很危險,反之,像嘉義、屏東、基隆這些偏遠城市房價收入比都不高(小於6),那是不是就鼓勵去買呢?顯然不是。最後胡偉良認為,買房不能把房價收入比當作唯一指標。

文/黃暐迪
本文經授權轉在自好房網(原標題:台灣高房價能撐多久? 專家:正逐漸「緩慢」下降)
責任編輯/ 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