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管/咽管/白管:胸大動脈
動脈的血管壁相較靜脈和微血管,是最厚的,尤其是直接連接心臟的大動脈,承受的壓力最大,因此,具有非常強的彈性與韌性。動脈血管壁由三層膜組成,除了肌肉組織外,大部分由彈性纖維和少量的膠原纖維組成,因此,經過清洗過後的大動脈顏色潔白,煮過之後口感爽脆。
管頭/硬管:氣管
氣管由接近環狀的軟骨和平滑肌組成,因此,口感帶有軟骨的硬脆與彈性。一般取喉頭部位,稱其為管頭;而在基隆地區則會食用氣管部分,依照口感稱其為「硬管」。
粉腸:小腸前、中段空腸
小腸分為三個部分:與胃相接的十二指腸、與大腸相接的迴腸及界於兩者之間的空腸。小腸內有許多絨毛,以增加養分吸收的表面積,是許多養分被消化與吸收最主要的場所。空腸的絨毛最長,常存有正在消化中的白色食糜(chyme)與消化液,如果食糜中的膽汁過多,會造成苦味。因此,在豬隻屠宰前,會先將其飢餓、空腹,以確保消化道乾淨。
生腸/脆腸:輸卵管與子宮體
吃起來口感滑脆的生腸,其實是豬的輸卵管與部分子宮。因為捲曲在一起的輸卵管像朵花,在某些地區,生腸也被稱為花腸。另外,有些人會分得比較細,把子宮體另稱為生腸頭。
大腸頭:直腸與肛門內括約肌
而一般會以「頭」結尾的部位,通常是指管狀器官的末端,形狀開始膨大,是與其它部位的連接處。大腸頭也不例外,指的是大腸與外界相通的肛門括約肌,也就是排遺的出口。看到這邊,讀者對於往後食用大腸頭可能會有心理障礙,不過不必擔心,經過處理的大腸頭皆須符合衛生標準,也不會有排遺的味道。
腸管之外的器官
「管」與「腸」有直觀的命名方式,而其它的內臟部位,命名方式則皆不脫「依形狀命名」與「依所在部位命名」兩種。掌握住這兩大原則,便能明白每項佳餚背後的意義、就能成為在滷味攤、小吃店橫著走的饕客了。
豬肚:胃
胃主要由肌肉構成,具有很大的伸縮性以儲存食物,也負責分泌消化液與蠕動,進而消化及運送食物,所以,咀嚼豬肚時特別有韌性與嚼勁。
腰尺:脾臟
豬的脾臟呈長條形,又位在腰部上方,因此有腰尺之名,可以說是融合了形狀與所在部位命名的兩項原則。另外,人的胰臟也屬長條形,一樣稱作腰尺,有時候容易和豬的脾臟搞混。而豬的胰臟,因為是白色,故稱作白胰。
腰胑∕腰子:腎臟
腎臟的位置在腰部背側,依照所在位置命名,稱作腰子。順帶一提,在身為具代表性臺南小吃之一的鱔魚意麵店家中,菜單上時常可見麻油腰子,腰子在大火快炒,伴隨麻油香,是佐以鱔魚意麵的最佳拍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