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秒回、約會早到、凡事都想提早完成!心理師:「這種病」不只比拖延更糟,還更浪費時間

2019-10-29 12:23

? 人氣

有些提前症患者會被焦慮情緒所控制,他們在解決手頭所有事情之前,無法放鬆(聽起來很像A型人格吧)。一旦任務出現後,就會有一種迫在眉睫的緊張感,這種緊張感促使他們想要盡可能地快速完成任務,讓這些「要做的事情」從眼前消失。因此,減少心理上的工作量和壓力水平是他們想要立刻完成工作任務的首要驅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3. 為了完成而完成,Tick in the box

就像之前所說,提前症的本質其實是「打鉤」,單純地為了結束掉一件事情而不得不立刻採取行動,很多時候,這其實是一種類似強迫的行為,或衝動行為。

不拖延,當然有優勢!

提前的優點好像是顯而易見的:至少讓你「看起來」很靠譜,提前完成說明辦事效率高,你可以很放心地與一個提前症患者共事,不用擔心拖沓任務。

不用承受deadline前的熬夜和恐慌;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放鬆(至少在拖延症患者眼裡是這樣的);總是計劃未來,提前採取行動,減少了不確定性。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提供)

但提前,其實還不如拖延...

當拖延症患者聽說提前症患者也有苦惱時,類似於單身狗聽別人抱怨自己男 / 女朋友給自己買的禮物不好看一樣,內心是崩潰的。

然而這些提前症患者們確實有自己的苦惱:降低完成任務的質量,快速完成意味著他們並沒有花費額外的時間來完全地、通透地思考事情。所謂「慢工出細活」,過於高效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潦草;泯滅創造力;當你接受一項任務後,比起立刻開始行動,先拖一些時間娛樂一下,但其實這項任務仍在腦海後台運行著,這讓我們可以進行發散思維,會有更強的創造力,完成任務的質量也會更高。所以,「You call it procrastinating. I call it thinking.」

很多有用的信息並不一定在最開始就出現,因此,當你根據有限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完成任務時,會漸漸發現得出的結果是偏差的。同樣,每個人的想法也會發生變化,比如你提前很久寫完論文,卻發現:出現了一個新變量,或者有一個新的想法,需要推翻之前所有的工作,這時候就要面臨艱難的抉擇了。

約會早到、開會早到、趕火車趕飛機早到、提前準備所有的事情,其實是另一種浪費時間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提前的人們好像並沒有比拖延的人們有更低的焦慮水平,或者更多的娛樂時間。他們總是在「奔向未來」,卻沒有時間感受當下。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提供)

我好像是提前症患者,應該怎麼辦?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再來一句實話,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我們總是幻想:等我忙完這一陣,就可以休息了。但事實往往是:等忙完這一陣,就可以忙下一陣了。總是提前的人們希望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但迎來的卻是更大的、等待下一場戰鬥的焦慮。

我們需要接受這個殘忍的事實:人生在世,活兒是永遠幹不完的。所以,不管是拖延還是提前,大部分人畢竟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社會功能,處於拖延和提前中間的一段區間。我們不可能完全消除焦慮,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力不被焦慮所控制、淹沒。

祝福正處於「一天一門課,一周一學期」狀態的同學們:期末順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拖延已經過時了| 下面教你一種浪費時間的新方法)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