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GDP成長,實質薪資卻沒成長?錢是否都進了老闆的口袋?中研院研究員:當年押錯了寶

2019-11-02 09:00

? 人氣

因此,這兩個經濟變數在計算過程中,是除以不同的價格指數進行物價調整──「GDP 平減指數」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前者代表的是「生產品價格」,後者代表的是「消費品價格」。臺灣大約在 2002 年後, GDP 平減指數(生產品價格)出現衰退(下圖綠線),而 CPI (消費品價格)持續上漲(下圖黃線),我們發現這讓以 CPI 進行物價調整的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以 GDP 平減指數進行物價調整的實質 GDP 的成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臺灣從 2002 年開始, GDP 平減指數一直下跌,然而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卻持續上漲。也就是說,我們生產的產品變賣成現金,越來越不夠買到想要的東西。(圖/研之有物)
臺灣從 2002 年開始, GDP 平減指數一直下跌,然而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卻持續上漲。也就是說,我們生產的產品變賣成現金,越來越不夠買到想要的東西。(圖/研之有物)

「生產品價格」(GDP 平減指數)越來越低,而「消費品價格」(CPI) 越來越高,才是造成實質薪資成長「落後」實質 GDP 成長的主因。

進一步探索 GDP 平減指數下降,但 CPI 卻上升的原因,我們發現這個現象反映臺灣貿易條件的惡化,亦即「出口商品價格下滑」與「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過去 20 年來,臺灣產業結構有很大的轉變。在 1998 年,資通訊產業占工業產出的比重大概是 16% ,到了 2014 年,已提升到 42%;但很不幸地,我們押寶的資通訊產業,競爭十分激烈,產品價格在這段期間也跌掉了 50%,這可能是我國生產與出口產品價格下跌的重要因素。而消費與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則是由於原油價格在 2002 年後的飆漲所帶動。

近 20 年來臺灣的出口主要依賴「資通訊產業」,2000 年之後由於資通訊產業激烈競爭,資通訊產品價格下跌約 50%,以致臺灣整體輸出的產品價格也隨之降低。(圖/研之有物)
近 20 年來臺灣的出口主要依賴「資通訊產業」,2000 年之後由於資通訊產業激烈競爭,資通訊產品價格下跌約 50%,以致臺灣整體輸出的產品價格也隨之降低。(圖/研之有物)
隨著原油進口價格上漲,輸入的物品價格也跟著上漲。(圖/研之有物)
隨著原油進口價格上漲,輸入的物品價格也跟著上漲。(圖/研之有物)

總的來說,過去 15 年臺灣的生產力雖然增加(亦即實質 GDP 成長,見下圖綠線),但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而民生消費物價因為原油價格飆漲,越來越貴。因此,如果我們將 GDP 改用消費品價格 (CPI) 做物價調整(見下圖黃線),則會發現台灣國內生產所能換到的消費量(亦即 GDP 的購買力)也如同實質薪資在 2002 年後出現停滯現象。

2002 年後,實質 GDP 雖持續成長,但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圖/研之有物)
2002 年後,實質 GDP 雖持續成長,但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圖/研之有物)

綜合以上數據,以國內產出的購買力來看,臺灣的經濟早已出現停滯,也難怪實質薪資不會成長。

[問] 「重新分配」能縮小薪資與經濟成長的差距嗎?

[答] 大家會很直觀想到「分配問題」,也就是經濟成長果實沒有分配給勞工。但從前面提到的資料來看,勞動報酬份額在過去 15 年其實沒有太大變化,而且不論是薪資或 GDP ,只要是從購買力(即以 CPI 做物價調整)的角度來看,都是呈現停滯。所以要改善目前經濟狀況,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在於 GDP 如何分配,而是在於如何把 GDP 的餅做大,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產業,以擺脫低價競爭的循環。

[問] 同樣依賴「資通訊產業」的南韓,也有這種情況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