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阿國不一樣,若說蓮青想將世界收納進眼底,那麼阿國則是僅想讓蓮青入他眼簾而已,於是他們能夠相愛,卻注定無法長廂廝守。
相比之下阿國願望更為單純,可卻反而更難實現,當這樣的愛越來越濃烈,就變成了一種執著,當執著再也無法壓抑住時,就會爆發,進而引發無法挽回的悲劇。
喜歡導演的小巧思,利用那隻蜥蜴(鱷魚?)爬上蓮青的身上,曖昧告訴觀眾她與客人已經上床了,但同時間也直說蓮青在做此事的表情,就如同看到猛獸般驚懼、無力掙扎,而吳可熙確實也把這場戲的表情做足,完全能感受到她的情緒感受。
《再見瓦城》與先前上映的《德布西森林》相同,都是台灣少見的題材,後者由於拍得太過於抽象,表達的理念有些隱晦,致使觀眾能接受的其實不多,而前者相較之下呈現的很直接且真實。
只是畢竟台灣與泰國、緬甸的生活環境終究有所落差,而對於台灣人來講,偷渡客一詞既熟悉又陌生,這詞常常聽到可實際碰到卻不多(或許有只是沒發現),因此我們較難以去理解偷渡客的心態,若因此與劇情產生距離在所難免。
導演趙德胤似乎也知道此事,於是他並沒有特地去強調這些部分,而是拍出更多關於偷渡客(蓮青與阿國)的沉重夢想與情愛,當地現況則成了輔助工作,被「順勢」融入於電影之中,使觀眾對此有初步了解。
而在有了這些難以忽視的畫面後,觀眾更能對兩位主角投入情感,進而對他們所抱持的夢想有所體悟、感觸。
我認為《再見瓦城》是部沉重卻不沉悶的作品,它講述的東西很多,或許你會覺得電影步調有些緩慢,可它每個鏡頭、每個畫面都格外真實,如同一部紀實電影,記錄著當地的生活步調、面貌種種,能拍出這樣一部既是台灣電影,卻又不太像是台灣電影的,我想只有趙德胤這位緬甸華裔導演了吧。
從此段之前都是在金馬獎頒獎典禮結束之前寫下的,這裡開始是典禮之後想說的話,《再見瓦城》風光入圍6項,未料最後卻是空手而歸(除趙德胤獲頒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外)。
看了新聞後便會發現,《再見瓦城》入圍的獎項幾乎都是屈於第二,對於這樣的結果難免會替本片感到可惜,但實際在看完大半作品後,就會曉得第二名是合情合理的。
《再見瓦城》由於工作關係得以搶先在影展前夕欣賞,在看完的時候真心覺得本片能大有斬獲,可在影展結束後信心開始下降。
趙德胤再厲害去改造柯震東與吳可熙,也難擊敗同時調度二十多位男演員的馮小剛,別提他也在《我不是潘金連》成功將范冰冰從國際巨星調改成一口方言流利的農婦;吳可熙有了性質較相近的范冰冰為對手,卻同時得面臨《七月與安生》周冬雨與馬思純令人驚豔的化學效應,勝出機率自然不大;而男主角柯震東事前就普遍不被看好會勝過許冠文,最後揭曉輸給贏過許冠文的范偉並不稀奇。
只能說《再見瓦城》 雖敗猶榮,趙德胤對本片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他與柯震東、吳可熙都還年輕有機會,期待他們下次捲土再來挑戰金馬。
電影《再見瓦城》將於12月19日全台上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原標題:《再見瓦城》,偷渡客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