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TV(俄羅斯國營電視台)2018年曾推出紀錄片,道出人們對性愛娃娃「上癮」的情況,許多人已經不想去找尋真人伴侶,選擇跟人形娃娃「互許終生」,片中對於這樣的現象表達了擔憂;人工智慧專家Kate Devlin也認為「孤獨」是日本社會的大問題,人形娃娃讓這個問題雪上加霜,更可能使原本少子化現象就很嚴重的日本人口問題日趨嚴峻。
人形娃娃已經引起諸多爭論,而加上人工智慧的「性愛機器人」則引起了更大爭議,性愛機器人跟充氣娃娃有差很多嗎?如果有,這個差距又是什麼呢?
性愛機器人跟人形娃娃有何不同?
《思辨決定你的未來》一書中,洪偉在〈與機器人愛愛:是進步,還是全新的道德危機?〉一文中提到「圖靈測試」的概念,這個概念靈感來自有電腦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之稱的英國科學家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這個概念認為:
如果我們和一個他者用語言互動,無法分辨出對方是不是人類,那我們就要認為他是有人工智能的。
由這個概念來看,性愛機器人當然跟充氣娃娃不同,充氣娃娃做得再精緻、再怎麼擬人,都不可能讓我們覺得它「無法辨別和人有什麼不同」它再美麗,都比較難以和人類的「心靈」有所連結,儘管它有著與人類幾無二致的外表。那麼,性愛機器人呢?透過越來越細緻化的人工智慧技術,AI機器人與人類溝通的未來似乎指日可待,因此我們不難想像也許有朝一日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我們辛辛苦苦存了一筆錢,訂做了個肌膚觸感、外表、談吐都跟真人無異的「機器人伴侶」,這個機器人能依照我們的「需求」量身打造,我們下了班吃它煮的飯、吃完飯與它相擁著坐在客廳看電視,洗完澡後再跟它在臥房中共赴雲雨……
你不妨問問自己:有了這樣一個「它」,我們還需要真人伴侶嗎?
買娃娃當伴侶的人,是怪咖嗎?
騰訊新聞出品的紀錄片《明天之前》曾針對性愛機器人的議題做專題,前往美國採訪Abyss Creations的創始人Matt McMullen,Matt認為,性愛只是機器人伴侶的其中一個功能,只要在機器人的應用程式設定中建立良善的互動模式,鼓勵持有者多與機器人相處、溝通,就像面對一個真實的人一樣,這種機器人並不會對人性造成負面影響,而是提供了人們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那麼,購買這類商品的人,是怎麼想的呢?
《明天之前》一片中也採訪了Abyss Creations公司產品的使用者,當時這些購買者買的只是人形娃娃,但都知道Abyss Creations正在嘗試加入人工智能,且都不排斥幫自己心愛的娃娃加裝能對話的程式。當被問到為何選擇買一個不會動的娃娃時,三位男性使用者都不約而同透露出自己過去的情感經歷:他們曾試著與真實人類女性建立關係,但結果都不是很好,最後甚至是離婚收場,而與人偶相處則沒有這樣的問題。「跟娃娃,你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這會讓你很有興致。」另外一位使用者更表示「激情過後,她還會留在我身邊,我可以活在我自己建構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