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漫畫被罵廢書還那麼紅、創造千億商機?沒看過更該懂的魅力,本本都是哲理

2017-01-25 17:14

? 人氣

2017年「台北國際動漫節」將在下周登場,展場周邊想必又要人滿為患。每年動漫迷徹夜排隊、搶買周邊的情景,總會讓沒看漫畫的人好疑惑:「不就幾幅圖?有那麼好看嗎?」一說到漫畫,許多人最先聯想到的也是宅男、腐女、不讀書等既定印象中較負面的詞彙。那為何漫畫還能讓這群粉絲這麼著迷、甚至帶來上千億商機呢?

小說以文字呈現,多年來被奉為學問與文藝的象徵;漫畫以圖呈現類似內容,卻淪落「廢書」下場。台灣人常將漫畫視為一種不具教育價值、消遣性質的讀物。但事實上,漫畫作品早已是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龐大產業;甚至有人認為,漫畫故事內容圖文並茂呈現,比起文字、音樂、電影都更來得有影響力。不僅如此,它還成了大學裡的一門專業科目......。

「如果人們沒有辦法理解漫畫,那是因為他們對漫畫下的定義太狹隘了。」從小立志成為漫畫家,1984年即以《Zot!》出道的著名漫畫分析家史考特‧麥克勞德這麼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單幅畫作看來空洞,但當兩張連續圖畫並列,就創造出了一個比文字更具體的情境。漫畫簡化了人物的樣貌,卻也因此讓讀者更能關注背後意涵。以看卡通為例,比起主角穿什麼衣服,大家更關注的應該是它做了什麼事情。這也是為何《湯姆貓與傑利鼠》曾被抨擊帶壞小孩的原因。

不只是漫畫,是串聯動畫、周邊產品的大平台

目前世界上最賣座的漫畫,非《航海王》莫屬。(圖/Onepieceofficial@Facebook)
目前世界上最賣座的漫畫,非《航海王》莫屬。(圖/Onepieceofficial@Facebook)

正因為漫畫對讀者有極大的影響力(大到其他人無法理解),每推出續集就一定會有固定消費群,周邊商品也因此大有商機。

許多暢銷電影、動畫,甚至是生活周遭處處可見的商品,都是由「漫畫」衍生而來的。《多啦A夢》、《航海王》、《火影忍者》...還有風靡一時的美國電影《變形金剛》、動畫《藍色小精靈》等通通都是,周邊商品帶來的收益以億計算,非常可觀。

光是台灣每年暑假固定舉辦的動漫博覽會,去年短短6天就吸引近50萬人參觀,業績上看2億。人龍在台北世貿展場繞了八圈,甚至有人提前10天就來排隊想掃貨。在台灣這個蕞爾小島都有此番盛況了,又何況是美國、日本等漫畫大國?

以「動漫王國」日本為例,他們的動漫產業是國內第三大產業,平均年產值可以超過6千億日元(約新台幣2千億元)。目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更有六成以上是出自於日本。

陪伴全球人長大,盤點經典漫畫──遊戲王、航海王

(圖/Timothy Tsui@Flickr)
(圖/Timothy Tsui@Flickr)

「覆蓋一張陷阱卡,結束這回合。」要說與商業結合最成功的漫畫作品,就不得不提高橋和希所著的《遊戲王》了!

自1996年連載到2004年,八年裡炫風般席捲全球,更是台灣不分老少都能聊起的共同回憶。除了發行38本漫畫,還推出一系列的電玩、紙牌遊戲,再結合電視動畫、電影版動畫等作品。截自2016年為止,遊戲王所有周邊總共創造了32億美元(約新台幣1千億元)的產值,是日本動漫結合商業行銷的代表漫畫大作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奎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