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憂鬱藥可以有效地減少悲傷,但在針對認知問題上則沒有那麼成功——即使患者感覺好些了,但他們在認知方面仍然表現出缺陷」,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學博士後Carrie Holmberg 說。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記憶喪失是一種真正的生物紊亂,並非病人不夠堅韌,或者意志力薄弱。
記憶喪失,的確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
對於阿茲海默病人和家屬而言,「失憶」是他們最先報告的症狀。美國前總統雷根就是一個著名的阿茲海默(AD)患者。他在晚年發病時,常用「這個」、「那個」來指代人名和物體。
@屠龍的胭脂井說,「曾有人拿雷根總統的語料庫,用自然語言理解的方法,做了一個判斷老年癡呆症狀的AI,還挺有效的。當然這個東西不能說明什麼。要真正篩查,就要去大醫院的記憶門診,做個MMSE量表」。
事實上,大多數AD患者在發病時,往往已經六七十歲。但有大約5%的人,在四五十歲時就出現症狀了,他們被稱為是「早發性阿茲海默」病人。識別早發性AD患者的難度更大。因為這個年紀的患者的症狀,容易被典型生活事件(如壓力)所掩蓋。
早診早治,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阿茲海默的發病。但2009年《中華老年醫學雜誌》所進行的診治現狀調查顯示,我國67%的AD患者在確診時已為中重度,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
值得注意的是,記憶問題也通常不是阿茲海默的唯一徵兆。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表示,在對話中無法識別諷刺、頻繁跌倒、一次又一次地詢問同樣的信息、性格變化、冷漠和退縮、攻擊性、嗅覺減退、空間熟悉度的下降都有可能是AD的信號,一些人會出現視力問題,還有一些人會因病而逐漸無法分辨是非——他們甚至會開始偷東西,出現違法行為。
「記不清」,可能沒什麼大不了,也可能是求救信號
一個人總是喊錯別人的名字,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除了大腦能力,健康問題、藥物,甚至這個人對你意味著什麼,都會有很大影響。比如:這個人對你來說不重要;要記的東西太多,被分散了注意力;你在潛意識中不喜歡他們。
然而,有一種「記憶斷片」的情況,我們人人都可能遇到——「腦霧(brain fog)」:一類感覺混亂、迷惑,決策變慢,理解力、記憶力跟不上,「大腦裡好像蒙了一層霧,混混沌沌」的狀態。
它並非一種疾病名稱,而是一種認知上的障礙。記不起人名,只是其中一種症狀。發生「腦霧」時,人們還可能無法很好理解一段信息;無法很好地繪製、識別形狀;或者在組織、解決事情方面出現問題。
「腦霧」的發生有多種原因,包括壓力太大、酗酒、飲食不良、失眠、睡眠不足、頭部受傷、激素變化(特別是在懷孕時/更年期),以及使用某些藥物。輕微時,它可能沒什麼大不了,調整睡眠、恢復健康飲食就行。但嚴重的時候,它也可能是一種潛在健康問題的跡象,比如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徵(POTS)、阿茲海默症,或者甲狀腺問題,需要進行針對性的醫學干預。
當你發現自己、周圍的家人、朋友,出現了總是叫錯名字、忘記常用詞、無法順利描述一件事的情況,必要時,需聯繫專業的醫療救治和心理諮詢。
忘記別人名字這種事,對一些人來說是工作失誤,對另一些人來說,也可能是求救信號 ——我們要做的,是接住這個人,說一句比嘲諷更溫暖的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朱丹口誤)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