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觀點的孫中山,是越南獨立運動思想的拼圖之一,但同時,越南也影響著孫中山的思想。
馬來西亞角度的孫中山
孫中山曾經說過「華僑乃革命之母」,位於馬來亞吉隆坡的「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就是當時孫中山在馬來亞的革命基地。
我為什麼會想研究這個,是因為來台灣念書後,認識很多馬來西亞人。而且馬來西亞和越南一樣,都對台灣的公民社會和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馬來西亞人怎麼看孫中山?對孫中山有感的,一定是華裔馬來西亞人,我馬來西亞的大學學弟親戚家,牆上就掛著一幅孫中山的畫像,甚至他的親戚長輩對孫中山的認同程度,還高過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布都拉曼。「東姑是外國的國父,孫中山才是我的國父。」
孫中山和馬來西亞的關係,比台灣來得密切,孫中山在革命的路程上,一共去過馬來西亞6次,如果說越南是孫學和大亞細亞主義重要的支點國家,那馬來西亞就是孫學和大亞細亞主義的搖籃國家,因為孫中山在這裡辦過一場又一場的演說和理論發表。汪精衛的妻子陳壁君就是出生在馬來亞的華人,還包含長期推展並保存馬來西亞華教的沈穆羽,他的父親沈鴻柏就是同盟會馬來西亞支部吉隆坡分會的會長,馬公會的創黨黨員和前國民黨黨員李孝式以及擔任過台灣省主席陳誠秘書的林滄佑,這些都是馬來西亞人。
所以,以馬來西亞角度而言,孫中山的意義是一種「錯置的鄉愁」,因為有一定比例的馬來西亞華人參加了孫中山的革命隊伍,換言之,對一個移民到南洋的華人移工而言,這裡本來就不是他的家,這時候有一個要搞革命的孫中山來到南洋,他們對馬來亞認同不高的狀態下,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自然有很深的吸引力。
和越南不同,由於馬來西亞華人眾多,同盟會在馬來西亞的運作偏向「吸收黨員、為我所用」,馬來西亞不同於越南,並非一個統一獨立的王國遭到殖民,而是多個蘇丹國聚集在半島之上,因此孫中山並未透過如同扶植越南一般扶植馬來西亞,而是將馬來西亞華人當成同盟會乃至後面國民黨的基礎人力。
然而,身為東南亞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被孫中山視為重要的革命避居地,同時為了拓展能見度和工作進度,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現今的檳城)成立分會,孫中山極其同盟會對馬來西亞經營之深,至今依舊可以看到成效,台灣是為馬來西亞境外留學的二大國(僅次於澳洲)。
從馬來西亞視角看孫中山,是歷史學和心理學之中一種叫做「錯置的鄉愁」,這種情境和華裔在馬來西亞國內的處境有很大的關係。
作者介紹│阮氏清金
長榮大學「東南亞文化與產業學士學位學程」越南語講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三大視角之外:從越南、馬來西亞的角度看孫中山)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