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寄宿學校的寇比個性內向,社群媒體則帶他走出一個人的小世界。「我會在Facebook上和大家聊天,通常都是在群組討論一下要做什麼。我會先大概看一下討論內容,和認識的人打招呼聊幾句,約一天出來。」透過Facebook上的邀請,寇比參加了許多原本不曾聽說的活動;在活動中認識的人,有些後來也成為了好朋友。從Facebook上可以看到誰會出席,所以會知道有沒有朋友也要去,這點他也覺得很不錯。社群媒體就這樣打開了寇比的社交大門。
有共鳴的空間
諾亞也發現,用Instagram、Snapchat等社群媒體,不只可以和朋友保持聯絡,還可以發文分享他有興趣的事,特別是電影。
「我已經不想看人家在上面發文賣弄自己有多帥多酷了,比較想看和我興趣有關的事。」然後他又打趣:「當然還有可愛動物的照片啦!」
諾亞說得有道理。我們這些個性內向的人,通常不喜歡加入團體。要探索自己的興趣,或許在網路上比較容易,而App和網路都很適合用來與世界保持聯繫。
例如,蘿拉就會把自己的拼貼作品放到Tumblr網站上,也收到許多熱烈的回應;有些來自很有抱負的年輕藝術家,也愛在網路上發表作品。蘿拉就這樣開始和這些遍布美國各地的朋友互相交流,就像筆友一樣在網路上交換靈感。
也許你有某個興趣,在鄰居同學間找不到同好,可是又希望找到能了解、指點你的人;又或者你的種族、文化和學校同學都不一樣,希望能找到有著相同經驗的人。許多學生告訴我,在日常生活中覺得孤單時,發現網路上有與自己興趣相投的社團,會覺得很寬慰。這讓他們有勇氣公開討論重視的事,例如反抗種族主義或霸凌。
網路和教室不同,那兒很適合內向的人,不需要和別人爭奪發言的機會,就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在社群網站上,也有機會獲得別人的肯定。許多年輕人告訴我,覺得無助不安,或得不到身邊的人重視時,如果Facebook或Instagram上有人對他們的貼文按讚,他們就會覺得比較有自信。當然,你不能只靠Facebook 上的按讚數或Twitter 的轉推數建立自信;但就像諾亞說的,表達自我的感覺很棒,尤其如果你本人很害羞,不敢這麼做,能在網路上表達自我就更重要了。
虛實交錯的網路友誼
文靜的人在網路上會比較活潑嗎?我們會在社群媒體上努力表現得比較外向嗎?多年來,心理學家一直想知道人在網路上的表現和現實生活中是否相同。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一群大學生的Facebook個人檔案和個人頁面,發現外向者在牆上的貼文、照片、朋友人數都比較多,也有更多社交互動和團體互動。而內向者通常都以「潛水」為主,也就是說,內外向者在網路上的行為和實際生活中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