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這些場景:你穿著舒適的運動衣,旁邊放著好吃的零食,舒服地窩在沙發上讀一本精采刺激的小說,或準備在網路上一口氣看好幾集最愛的影集,現在正在載入下一季;或者你正在滑手機,看Tumblr社交網站上爆笑的圖片,或正準備打《太空戰士》的下一關。
星期六的晚上,你只想舒舒服服的待在家,做自己喜歡的事,直到手機響起一聲…叮!你有訊息通知。你在Instagram上追蹤的人剛發了一張照片,照片裡那群人你都認識,他們在參加一場看起來很好玩的活動,笑得很開心。
你的心揪了一下。他們在做什麼?是不是玩得很開心?禮拜一上學大家又會討論吧?我怎麼沒和大家一起去呢?上一秒你還很開心很滿足,現在卻開始擔心。大家都出門玩,我自己一個人在家好嗎?
這種感覺正是典型的「為什麼沒有我」,一種害怕自己被遺漏在外的感覺。像我們這樣個性內向的人,自然比較喜歡安靜、溫馨的活動;我們知道自己的小世界有多麼精彩特別。但是在Facebook上看到學校朋友參加熱鬧的派對時,又會覺得自己「應該」參加那些社交活動。
社群網站會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被遺漏在外。儘管你寧願在家度過寧靜的夜晚,但在網路上看到別人周六晚上都有活動時,可能會因此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猶疑起來。
舉例來說,蘿拉雖然個性內向,最好的朋友卻是學校的風雲人物;雖然她和他們感情很好,但常感覺朋友希望她更外向一點,不論本人或在網路上都是。
手機常常搞得她很煩:簡訊、Snapchat的分享照片,還有Twitter裡的訊息,無一不提醒她別人在做什麼,讓她覺得不趕快加入不行。
「如果不和大家在一起,我會覺得自己被遺漏在外。像我朋友會在Instagram上和男生傳私訊,我有點忌妒,可是還是比較想和本人見面;我喜歡實際和對方一起做些好玩、有趣的事。這樣好像很老古板,所以我有點糾結。我認識的人很少會這樣,我也想在和大家一樣在網路上交朋友;而且老是看到別人在做好玩的事,讓我有點不開心。」
升上高年級後,蘿拉不再經常覺得被遺漏在外了。她認為,如果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因此錯過別的事,也不需要後悔。而且,如果她和朋友各自選擇不同的活動,也能用社群媒體來保持聯繫。她可以和朋友傳簡訊,或在Snapchat上傳訊息,這樣即使沒有和大家在一起,也覺得自己是一份子,比較不覺得被排除在外。
如此一來,蘿拉可以維持自己沉靜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能與朋友交流。
即使那種「為什麼沒有我」的感覺又出現,蘿拉也有辦法擺脫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像待在房間聽音樂,或練習滑板,就會把手機調成『勿擾模式』,這樣就不會收到任何電話或通知,不會覺得自己該去做別的事。」
讀寄宿學校的寇比個性內向,社群媒體則帶他走出一個人的小世界。「我會在Facebook上和大家聊天,通常都是在群組討論一下要做什麼。我會先大概看一下討論內容,和認識的人打招呼聊幾句,約一天出來。」透過Facebook上的邀請,寇比參加了許多原本不曾聽說的活動;在活動中認識的人,有些後來也成為了好朋友。從Facebook上可以看到誰會出席,所以會知道有沒有朋友也要去,這點他也覺得很不錯。社群媒體就這樣打開了寇比的社交大門。
有共鳴的空間
諾亞也發現,用Instagram、Snapchat等社群媒體,不只可以和朋友保持聯絡,還可以發文分享他有興趣的事,特別是電影。
「我已經不想看人家在上面發文賣弄自己有多帥多酷了,比較想看和我興趣有關的事。」然後他又打趣:「當然還有可愛動物的照片啦!」
諾亞說得有道理。我們這些個性內向的人,通常不喜歡加入團體。要探索自己的興趣,或許在網路上比較容易,而App和網路都很適合用來與世界保持聯繫。
例如,蘿拉就會把自己的拼貼作品放到Tumblr網站上,也收到許多熱烈的回應;有些來自很有抱負的年輕藝術家,也愛在網路上發表作品。蘿拉就這樣開始和這些遍布美國各地的朋友互相交流,就像筆友一樣在網路上交換靈感。
也許你有某個興趣,在鄰居同學間找不到同好,可是又希望找到能了解、指點你的人;又或者你的種族、文化和學校同學都不一樣,希望能找到有著相同經驗的人。許多學生告訴我,在日常生活中覺得孤單時,發現網路上有與自己興趣相投的社團,會覺得很寬慰。這讓他們有勇氣公開討論重視的事,例如反抗種族主義或霸凌。
網路和教室不同,那兒很適合內向的人,不需要和別人爭奪發言的機會,就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在社群網站上,也有機會獲得別人的肯定。許多年輕人告訴我,覺得無助不安,或得不到身邊的人重視時,如果Facebook或Instagram上有人對他們的貼文按讚,他們就會覺得比較有自信。當然,你不能只靠Facebook 上的按讚數或Twitter 的轉推數建立自信;但就像諾亞說的,表達自我的感覺很棒,尤其如果你本人很害羞,不敢這麼做,能在網路上表達自我就更重要了。
虛實交錯的網路友誼
文靜的人在網路上會比較活潑嗎?我們會在社群媒體上努力表現得比較外向嗎?多年來,心理學家一直想知道人在網路上的表現和現實生活中是否相同。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一群大學生的Facebook個人檔案和個人頁面,發現外向者在牆上的貼文、照片、朋友人數都比較多,也有更多社交互動和團體互動。而內向者通常都以「潛水」為主,也就是說,內外向者在網路上的行為和實際生活中相同。
許多內向的人告訴我,他們不常發文,但常常在網路上找朋友聊天,運用虛擬網路來維繫、加強現實世界的友誼。二○一二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科學家研究一群青少年用網路溝通的方式,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科學家訪談一百二十六位高中生,研究他們在社群網路上的互動方式,發現多數人在網路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是同一群人。
諾亞可能是例外;他的網友遍布全球各地,但他從來沒有見過他們本人。「我會玩《無盡的任務》、《魔獸世界》之類的線上角色扮演遊戲,遊戲裡有上千人同時一起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虛擬角色。我在遊戲裡遇到一些很有意思、很特別的人。我很欣賞遊戲的故事與創意,我們會因為這樣聊起來。」對諾亞來說,網友通常不像班上的朋友讓他那麼緊張;和班上的朋友在一起,諾亞覺得自己好像得隨時表現得很酷或很風趣。
交網友有優點也有缺點。研究顯示交網友有好處,可以帶來正面的力量,但也可能形成一種障礙,影響你結交現實世界的朋友。一個十四歲的男生告訴我,他和網路上一群人組隊打線上對戰遊戲,隊員來自美國各地;雖然他說這些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不過他們從來不會談論自己的背景,或在現實世界的經歷,也沒想過要碰面。有些人他甚至連真名都不曉得。
要記得,大多數人在網路上呈現的生活都經過美化。想想看Instagram上都貼了哪些照片:度假、美食、在派對裡開懷大笑,身邊朋友環繞…可是沒有人會貼星期天早上穿著睡衣吃榖片這種沒那麼光鮮動人的照片,也沒有人會貼自己孤單一人或緊張不安的照片。
如果只憑社群網站來認識人,你可能不會發現他們和你一樣也有脆弱的一面,即使是外向的人也不例外。
兒童心理學家埃梅‧約米許(Aimee Yermish)會建議她的患者徹底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從玩遊戲或網路上交到的朋友,友誼會有其侷限性,因為在網路上交朋友只能做到一部分;而一份真誠、成熟的關係,應該有面對面的社交互動,在兩個人相對而坐、邊吃零食邊聊天中建立起來。約米許告訴患者,交網友的方法應該和現實世界相同,也就是要慎選對象,對方必須能和你逐漸培養出真摯的友誼。不要把網路社群(從Facebook到線上遊戲等等)想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世界,應該想成一種強化現實世界交流的工具。
平心而論,因為網路對所有人開放,因此也潛藏了許多不懷好意的人或歹徒,網路霸凌也所在多有。要留意什麼話在網路上不能說,也不要太快相信陌生人。我不想說教,因為這些你的父母和老師應該都已經說過了。
不過,請一定要知道哪些事在網路上可以說,哪些不能說。也要記得,你放在網路上的照片或影片,都可能有人未經你同意而分享。
不要送出你不想讓陌生人(或同學)看到的照片。不管你在網路上的個性多麼放得開,玩得開心也要記得保護自己!
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創立「寧靜革命」公司,並擔任革命長。2012年她寫了《安靜,就是力量》,為內向者發聲。該書在全世界造成廣大迴響,獲獎無數,更被翻譯成40種以上的語言。
為了宣揚內向者的力量,蘇珊曾受邀至Microsoft、Google、財政部、美國海軍學院、哈佛大學等處進行上百場演講,比爾蓋茲更曾公開盛讚她在TED的演講,該演講影片創下了逾1500萬次的網路點閱數。蘇珊並獲頒哈佛法學院思想領導獎、美國國際演講協會金槌獎(Golden Gavel Award)、美國Inc. 雜誌票選全球前50大領導管理人士等榮譽。目前她與丈夫及兩個孩子居於哈德遜河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