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的消失勢在必行,那麼中國只能將希望放在「第二次」人口紅利上,也就是培育出下一批高素質的勞動群。
事實上, 1970 年代開始,人口紅利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早已埋下隱憂。當時生產的組織當中有將近七成都是農民工,這支人數可觀的勞動隊伍素質卻令人擔憂。以出口產值與勞動人數的比例來看,中國製造業產量大但缺乏競爭力的缺點完全暴露,阻礙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何況中國在 2014 年左右早已出現勞動力人口減少的現象。
以質量取代數量是中國解決經濟成長趨緩的妙方。首先,教育的普及和加強是不可或缺的,強化現有產業勞動人口的職業技能,不僅能夠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連帶改善低迷的人均產值,技術的研發、更新也能減少中國製造業對跨國企業的依賴。
產業的轉移也是中國面臨的一大問題,中國目前出口的貨品當中以低附加價值的代工電子業及紡織業為主,雖然產量十分可觀,效率卻非常低落。中國勢必要以技術創新作為重振製造業的墊腳石,朝生物技術、製藥、及高科技產業發展,在新興產業累積雄厚實力,用效率及技術抵抗內部不斷攀升的人力成本,調整產業結構來因應人口紅利消失所帶來的衝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口紅利可以使一個國家躋身強國之列,但在人口紅利消失之前若沒有做好應對措施,例如: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國民素質、制訂完善的福利政策……等,就會陷入長年的景氣低迷狀態;相反地,若一個國家把人才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以技術創新作為製造業的發力點,並持續向新興產業挹注資金,就能讓下一次的人口紅利湧流出來,持續保持製造強國的不敗地位。
資料來源
文/張承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搭上人口紅利這趟順風車之後,中國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