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跟著公司聘請的當地文史老師解說,一路聽著記著,開始理解如何運用在當地的兩三小時,重點導覽鹿港的精華。這條路線以天后宮為起點,從石雕藝術看到碑文牌匾與神像,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遇見陣頭。接著走出中山路,前往另一座被稱為新祖宮的敕建天后宮,講林爽文事件和福康安來台的歷史。
若站在新祖宮正門,遙想二百年前,眼下便是「車馬輻輳千帆過」的繁華景象,才能真正理解現今俗稱鹿港老街的埔頭街、瑤林街,當年如何以臨港第一排的位置發展起來。至南靖宮,談族群信仰與街區的關係;到公會堂,講日本時代鹿港地位的消長;再從大有街轉進後車巷,看石敢當,過鶴棲別墅。
穿出第一市場後,再轉進初始狹窄的九曲巷,看十宜樓、意樓,說昔日台島士紳之休閒風格與感情生活。有些文史行程會延伸到「大和大厝」辜顯榮故居、摸乳巷、龍山寺,也有些相對觀光取向的行程,便從意樓折返,回到第一市場,午餐自理,吃水晶餃/扁食燕,或揚州芋丸、趩仔麵、麵線糊。而我後來帶團,講了一兩小時口乾舌燥,真正渴求的,卻是米苔目或粉條冰。
如果說雪霸觀霧是山林自然生態的入口,鹿港老街便是宗教文史美食的啟蒙。若再延伸到田尾公路花園,則又是對地方產業的認識。儘管內容方向看似完全不同,但事後回顧,每一條路線都紮實地鞭策我做功課,從不同的面向累積台灣文史與自然的知識。
雪霸觀霧、玉山、雪山、北埔內灣、寶山水庫桐花祭、鹿港田尾、台灣民俗村、南庄向天湖、三義、拉拉山、大霸尖山、金門、花蓮、奇萊南華、大雪山、宜蘭、澎湖、武陵梨山、阿里山……翻著曾留下相片紀錄的資料夾順序,列出的地名正是那年曾經走過的路線,也都成為重新發現台灣的起點。
或許你也注意到,在這些地名中,不乏百岳級的登山行程,那是因為服務的公司正在推廣「登山旅遊化」,而做為正在培養帶團能力的菜鳥從業員,縱使過去從來沒有登山的興趣或習慣,一旦團體成行,咬著牙強顏歡笑也得把登山客帶到山上交給高山嚮導,並且沿途隨行照料、完成攻頂任務。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登上玉山主峰,在春寒料峭的三月。當年公司喊出「台灣人一生都要登一次玉山」的口號,吹起各界一陣玉山熱,上自政治人物、企業高層,下至團體員工、平民百姓,廣泛對於玉山這條登山路線產生了興趣,於是公司招待了三十位來自各大媒體的旅遊記者,進行一次實地的踏察。而我,則是以國旅部專員的身分隨團實習。
那次的行程,因為突如其來的天候變化,變得如許的不尋常。當天清晨山頂的溫度在零度以下,春雨遇到冷空氣化為一粒粒冰霰,隨著勁風襲來,不斷地打在早已溼透了的外套和臉上。最後一段近乎垂直的攻頂路線,我雙手緊拉早已結冰的鐵鍊,凍僵的腳下顫抖地踏著狹窄岩壁,拼了老命撐在半空中,等候著前方的夥伴緩慢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