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妖魔化重組肉!營養師:夜市牛排、廉價火鍋沒有那麼糟,只要「這樣吃」就安全

2017-03-07 14:48

? 人氣

但廣義來說,肉類經過分離處理再重組成不同形式或相同的產品,就稱為「重組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重組肉的範圍不僅是火鍋肉片、夜市牛排,就連家裡用絞肉加入加入澱粉、胡蘿蔔塊後塑形的獅子頭和漢堡肉,或者絞肉捏製成形的貢丸,也都是重組肉的一種。

然而,台灣在經過數起重組肉的消費爭議後,食品藥物管理署在2015年時新增了一項重組肉標示規定:只要是「兩塊以上」的肉,經過組合、黏著或壓型之加工製程,而且會造成民眾混淆的肉品,在外包裝或者是餐廳都要清楚標示為重組肉,但因為貢丸、獅子頭和漢堡肉雖然經過重組,但並不會造成民眾混淆,所以在販售上是不需要標示為重組肉的。

這張是泛科學專題的製圖,這一篇文章也很清楚的提到重組肉是怎麼做的,有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多多了解

3
(圖片來源:泛科學

重組肉用的「膠水」是什麼?

新聞媒體常常用「膠水」形容食品添加物中的黏著劑,民眾看到媒體這樣報導,自然而然的誤以為食品業者利用了糨糊或口紅膠等「膠水」,將兩塊肉黏合後做成重組肉殘害消費者的健康,但實際上這些黏著劑並不是想像中的「膠水」!

食品添加物黏著劑的成分很簡單,其中最主要有兩種成分:

●鹽與磷酸鹽類:將肉類中的鹽溶蛋白溶出,肉類在經過拍打或揉捻過程中,這些蛋白質間會產生膠黏性,這就像自己做絞肉漢堡排或獅子頭時需要加鹽拍打一樣,讓肉可以膠黏成型。

●蛋白質類:將肉重組定型,讓重組肉不會在後續烹煮時散開。

●次要成分:除了以上的鹽、磷酸鹽和蛋白質以外,有些重組肉也會加入澱粉,能賦予不同的口感和膠黏性,如果預先調味的話也會再加入味精(麩胺酸鈉)或高鮮味精(次黃嘌呤核苷酸磷酸二鈉、鳥嘌呤核苷酸磷酸二鈉)。

所以,重組肉的黏著劑並不是膠水!

重組肉的添加物到底會不會有問題?

媒體在報導重組肉時,總是著重在重組肉使用添加劑的高磷、高鹽等等,或者是「高磷造成肝腎負擔」、「高磷造成骨質病變」等問題,真的有如此嚴重嗎?不如就讓我們用科學說話吧!

我一再要強調的是飲食型態會影響健康,並非食物本身。現在磷酸鹽的添加限量標準是每公斤3公克,廉價火鍋店一片肉片約莫40克,一客火鍋大概會從火鍋肉片得到360毫克的磷酸鹽,早餐店的肉排為50克,也就是會從中得到150毫克的磷酸鹽,這都比成年人的攝取限量800毫克低得多,一塊12盎司的重組牛排約含有720毫克的磷酸鹽,感覺每天只要吃一塊這樣的牛排就快超標了,但是我們真的有每天吃一塊重組牛排嗎?

所以除非你每天吃,大量吃,長期下來才有可能影響身體健康。還是老話一句,這都是飲食型態的問題,如果常常早上吃漢堡肉,中午吃臭臭鍋,晚上又吃夜市牛排,當然就會攝取過量造成健康的風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