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多數台灣人無法在25歲前結婚?大學教授一席話,點破年輕人「不敢結」的迷思

2017-03-15 08:00

? 人氣

結婚是要仔細計算過利弊得失之後,才能做決定的事嗎?台灣現在有明顯的晚婚現象,「初婚年齡」是一年比一年要高,大多數早婚者都是奉子成婚。除了有穩定工作者,很少人會在25歲前就決定自己一生相處的伴侶。

多數鄉親父老都是因為想得太多、算得太多,所以才晚結婚。因此有社會賢達建議,大家就別執著了,想結就結,擇日不如撞日,算牌不如直接去抽號碼牌,兩人只要有身分證就去戶政事務所登記,「衝個一發」,就可以解決台灣人晚婚的問題。當然,大多數人顯然認為衝一發的風險太大了,所以上面這種說法,也只是嘴砲而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那大家考量的條件到底有那些?純愛派認為,關鍵要素是能「和對方相處下去」、「雙方之間有愛」。所以利弊得失並不是重點,重點是要找到「對的人」。先找到對的人,再看錢的部分該怎麼解決。

但「對的人」似乎遠比想像得少,大家常覺得世界上好像都是「錯的人」,之所以會拖,並不是因為利弊得失算得太清楚,而是連算都沒得算。

現實派會進一步質疑,如果錯估可量化利益,絕大多數人都無法相處下去,怎麼會「對」得起來呢?別說同住一輩子,連住隔壁一個月你都受不了。

所以我們可能太過簡化自身對於利益的欲求,只因為覺得談錢太醜陋,有辱純純的愛,才避而不談。但在利益方面沒辦法達成共識,也沒透過互惠行動發展互信機制,人與人之間怎麼會產生情感呢?

在現實派看來,就算有人覺得自己是「衝一發」而結婚,其實也是壓縮了利益的考量過程,並非沒有考量或不重視這點。大家都會考慮利弊得失,只是「評估得有沒有效率」之間的差別。

像是有些感情碰到困境的人會說:「我和他很合得來,但就是叉叉圈圈叉叉圈(各種現實衝突,不是真的叉了什麼圈圈)的問題,所以不知該不該走下去。」但人與人都是一部分合得來,一部分合不來,這種說法只是在逃避問題,並非無法評估,如果仔細算一定能有答案。或許這人早算出來了,只是不想承認那個答案。

另一種說法是,大家會卡在結婚問題上這麼久,就是因為把它看得太重要了。婚姻其實沒有那麼崇高,就是人生的一個選擇,所以判斷OK,就直接結婚,不對,就分開。這種價值觀相對來得有膽識,也挑戰了傳統社會結構和信念。

對當代倫理學來說,結婚的確只是一種手段,是你追求人生幸福的一種方式而已,它不代表人生的成功,人生不一定要結婚才是「圓滿」。所以結婚的意義,是在於你能否透過這樣的決定,替自己和別人創造更高的內外在價值。

感覺壓力很大?那就不要結。

不結婚壓力更大?所以重點到底是壓力,還是結婚?

作者|人渣文本

是個人類。PTT帳號lidance,臺灣哲學學者、作者及專欄家。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寫給每個人的性格補強計畫》《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實戰課》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銳數位《渣誌:七十八個不正常的哲學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