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口罩文化
從事口罩相關產業約30年的黃惠豐表示,台灣需求最大的口罩是以保暖為主的棉制口罩,通常在冬天時需求量較多,騎機車面對空氣污染也會使用,至於工業用口罩則是作業員為防塵使用。
回朔台灣的口罩史,能發現日治時期台灣人就已建立基礎醫療知識。像是1920年代台灣流行性腦膜炎,當時的公衛宣傳單中,警示「因為台南地區正在流行,請注意」。顯示當時使用口罩已是重要的防疫觀念。當時的報章媒體,也曾出現多篇有關配戴口罩的投書、報導,甚至還有漫畫。
2003年爆發SARS疫情時,台灣人一度搶買口罩,醫療口罩在這時候需求量才開始大增。這一次面對新冠病毒,台灣再次出現恐慌式搶購。
業者預估,過去同一時段每天台灣約有200萬至300萬人會戴口罩,現在每天則至少超過1000萬人,是平時的3倍多。
誰在漲價?
台灣政府徵收口罩並控制口罩價格,但仍有人在網路上以兩倍價錢販售口罩,黃惠豐認為漲價的應該是中下游廠商。
他解釋,一次性醫療口罩的主要原料為三層不織布,包括最外層的防潑水層、中間過濾病毒的的熔噴不織布及吸汗水的最內層。「因為台灣中小企業龐大,生產這些不織布的工廠多,貨源充足,他們也沒有在疫情期間漲價,因此他推估漲價的應該是中下游。」
台灣「熔噴技術不織布」的最大供應商是位於桃園的敏成股份有限公司,從1月30日開工後就24小時不停機,平均每日製造5噸不織布濾材,可提供醫用口罩工廠每日產出500萬片口罩,並稱婉拒外國口罩廠包產線。
台灣政府強調,相關口罩材料台灣都有生產,至6月應供應無虞。
不過,中國大陸方面情況則有所不同,口罩漲價的原因是製作口罩的成本增加,因此廠商其實不賺錢。據當地媒體報道,隨著口罩成為必須品後,口罩機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從過年前一台10萬人民幣漲價至一台50萬, 加上返工的工人因為特殊階段返工,工資也比平常要高,導致口罩的生產成本比原來高出幾倍。
買機器、增產線
台灣當局斥資1.8億台幣採購60台製造口罩的機器,結合產業界陸續派出上百位專業人力,到工廠協助。經濟部預估,60多條新加開的生產線加上既有產能,台灣的口罩日產量可望超過1000萬片,這一目標一旦實現,台灣將躍升為全球第2大口罩產地,僅次於中國。
位於嘉義的口罩工廠的作業員忙碌不已,不斷地將機台上的口罩放到盒子內排好、裝箱。目前擁有一條生產線以及三個機台的昭惠公司,派出三個作業員,一天輪兩個班次、共16個小時不斷作業,確保產量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