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情況的處理方式:
如果番茄鐘還在走,事項就處理好了,則適用這條基本原則:番茄鐘開始後,一定得響。你不妨趁機做到更盡善盡美,拿剩餘時間檢查工作成果,稍作加強,溫習所學,直到番茄鐘響起來。
如果你在前5分鐘就大功告成,認為這事項其實在前一個番茄鐘時段就處理完了,而且不值得再修改,則可當例外,這個番茄鐘時段不必列入表中。
目前這個事項做完之後,開始做表上的下一個事項,再下一個事項,每個番茄鐘時段和每4個番茄鐘時段後都要休息(圖表9)。
記錄
每天結束時,完成的番茄鐘工作可以印出來留存。更方便的做法可能是用電子表格或資料庫,並從事項盤點表裡刪除已完成的事項。記錄與追蹤的內容則依目標而定。追蹤記錄的初步目標,可以只是記下各事項所用的番茄鐘時數。
換言之,你可能想呈現每個事項所費的精力。這時,能用的欄目如:日期、開始時間、事項類別、事項內容、實際用的番茄鐘數目、成果備註、改進方向或可能難處(圖表10)。這個初步記錄視需求而定,拿筆在紙上列出來也很容易。
如果馬克當初沒記是何時開始做某個事項呢?以番茄工作法來說,事項(或番茄鐘時段)的開始時間不必然得記,重點是記下實際用的番茄鐘數目:實際精力。這是了解番茄工作法的關鍵。由於每天至少追蹤一次,回想開始時間並不難,而且是滿有益的頭腦體操。
高效訣竅
談到回想開始時間,有個實用技巧:從最後一個事項開始,一路往前回推到第1 個事項。
改進
透過紀錄表,我們能觀察自己的實行與安排狀況,有效精進。比方說,你可以自問一週有多少番茄鐘時段用在工作事項和嘗試新事項、平均一天實行幾個番茄鐘時段,諸如此類。你也可以衡量各部分是否有效實行,若無幫助或可省略。
舉例來說,根據圖表10,馬克花10個番茄鐘時段在撰寫、調整與濃縮〈如何學音樂〉一文,似嫌太久,其實大概只須花9個以下的番茄鐘時段就能寫好文章,空出1個以上的番茄鐘時段去做其他事情。
馬克可以自問:「下一篇文章我要事半功倍,花更少力氣,卻能寫得一樣好,但如何達成?哪部分要刪掉?哪部分真有用?哪種調整可提升效能?」
這些提問有助於改進工作方式或讀書方式。在一天的最後,記錄(及之後的改進)不該花費超過1 個番茄鐘的時間。
番茄工作法的本質
番茄鐘標記時間的經過,衡量時間的刻度。若加上人數與事項,則變成衡量精力的刻度。經過計算,我們能說一項工作是花幾個「個人番茄鐘」、「雙人番茄鐘」或「團隊番茄鐘」,分別表示所費的精力。不同人數所須的精力各異,工作量無法加總或比較。
當工作是由單人、雙人或團隊完成,背後的分工合作不同,溝通協調各異,所以個人番茄鐘、雙人番茄鐘與團隊番茄鐘無法直接換算,沒得相提並論。
高效訣竅
假設我們想計算單人、雙人或團隊工作的開支,按工時金額,所費的精力能拿來比較與加總。比方說,一項工作耗費2 個「個人番茄鐘」與3 個「雙人番茄鐘」。從精力而論,個人番茄鐘與雙人番茄鐘無從比對或加總。然而,如果替工時設定金額,例如:每個時段10美元,則這工作得花2 個「個人番茄鐘」乘以10美元再加上3 個「雙人番茄鐘」乘以10美元,總價便是80美元。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25分鐘,打造成功的最小單位,幫你杜絕分心、提升拚勁【風靡30年的時間管理經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