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部署 100 年!台灣還沒引進口罩時怎麼防疫?日治時期保命秘訣大公開:現在都還在用

2020-04-11 06:00

? 人氣

(圖:日治時期為防疫要求要以水泥打造地基並架高建物,圖為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來源:Pbdragonwang @ CC BY-SA 3.0)

(圖:日治時期為防疫要求要以水泥打造地基並架高建物,圖為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來源:Pbdragonwang @ CC BY-SA 3.0)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近日在全球造成大規模傳染,台灣突出的防疫表現也獲得許多人的關注。回到日治時期初期,台灣就曾流行鼠疫等四大疫疾,口罩卻在日治末期才開始推廣。在口罩出現之前,日治時期是從用什麼方式對抗疫情並向民眾宣導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日治時期為防疫要求要以水泥打造地基並架高建物,圖為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來源:Pbdragonwang @ CC BY-SA 3.0)
(圖:日治時期為防疫要求要以水泥打造地基並架高建物,圖為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來源:Pbdragonwang @ CC BY-SA 3.0)

日治初期來台的日本人,隨即遭遇自中國廈門傳入的鼠疫,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死亡近萬人。在推行「大消毒法」四處清潔之餘,總督府才察覺是台灣的風土特性潮濕助長了病菌滋生,必須有規劃地從建築空間與水利管線著手,才能長遠根除疫疾。

日本總督府聘請的英國公衛技師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參考了適應台灣風土最長久的原住民族建築,得到穀倉等高架式建築的啟發,透過建物與土地分離挑空,使人們的居住空間可以適當地與動物及昆蟲等帶原體相隔開。

當時「病媒」的概念尚未清晰,常將疫疾歸為「瘴氣」所帶來的疾病,巴爾頓於是強調在台灣要除去瘴氣,首要即是通風去濕。因此更參考了清代漢人街屋的「亭仔腳」騎樓,提出了以「陽台」增進採光去除瘴氣的想法。而後總督府發佈《台灣家屋建築規則》來推動居家公共衛生改革。

(圖:日治時期興建多個公共浴場宣導身體清潔,圖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現北投溫泉博物館 )
(圖:日治時期興建多個公共浴場宣導身體清潔,圖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現北投溫泉博物館 )

除了頒布建築法規,如同今日防疫推廣勤洗手,總督府也於各地興建公共浴場,宣導人民應洗澡清潔身體,而浴場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位於北投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即現今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不僅透過盥洗習慣來改善公共衛生,最終還成為了知名的觀光場域。

本文經授權轉在自母語空間(原標題:超前部署 100 年!沒口罩以前,台灣怎麼防疫的?

從新冠疫情回看日治時期的公共衛生改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