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玩死台灣競爭力?地皮炒到比矽谷還貴、放著養蚊子,4大災難再不改就來不及!

2017-06-01 13:01

? 人氣

然而,2016年的工業用地卻爆出大量,在住宅與商業用地一片慘兮兮中,獨挑大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戴德梁行統計,2016年的土地交易僅約891億元,跌破千億大關,不僅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新低,更跌破10年均量。

北投區豐年段翻身「地王」

不過,翻開2016年「10大土地交易」名單,卻有6成屬工業區土地。其中「地王」、交易金額之冠在北投區豐年段的上千坪工業土地,總價為78.31億元,一坪約68萬元。

檢視公開發行公司(每單筆交易金額達3億元以上才列入統計)的工業土地交易,去年也爆出大量,達420億元,遠遠超出過去每年約200億元的交易均量,是翻倍的驚人成長。

弔詭的是,在工業用地熱絡交投氣氛中,應該代表工業區土地供不應求,但其實去年仍有766公頃的工業土地閒置。

自2015年工業局推動「產業用地政策革新方案」、強化土地使用以來,閒置率仍約5%左右,閒置面積約介於680–800公頃間,難以消化。

「造成工業用地怪象的,就是兩大問題:『被扭曲的市場功能』加上『低落的產業用地使用效率』!」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鄭安廷分析,台灣一坪工業用地可以喊至上百萬,竟與住宅價格看齊,美國矽谷恐怕都沒這種行情,「到底是多高的產值可以支撐這種土地價格?」他質疑。

漲因1〉閒置養地 「預期變更」成炒作利多

他觀察,如此高的地價已與成本價產生嚴重落差,顯見買地的人並非做實業生產,而是閒置養地,期待之後變更為住、商用地,「如此的預期心理,又進一步助長地價、讓土地使用更不效率,陷入惡性循環!」。

的確,許多工業地的買家「醉翁之意不在酒」,買地不蓋工廠,而是坐等地目變更。工業地也因此「醜小鴨變天鵝」,還沒變更,行情就飛上天。

「就是看好可變更為商業區,即使還是工業用地,賣家開價高達一坪50多萬,也還是買下去了!」

不願具名的一位服務業大老闆坦言,6、7年前因為一位政商關係良好的中間人不斷遊說,表示位於林口的一塊工業用地可從工業區變更為產業專用區,再變更為商業區。一變再變後,將能蓋飯店、商機大好,因此比照住商用地的行情,砸大錢買地。

只是,多年過去,變更希望仍渺茫。

漲因2〉實業生產的剛性買盤 需求大大戶樂當包租公

工業用地飆漲,除了期待變更地目的誘因外,也的確存在產業需求的剛性買盤。

得到經濟部北、中、南三區的工業用地媒合標案的豐禾地產協理黃錠銘表示,全國工業土地不過約2.1萬公頃,供給有限,且城鄉差距嚴重,位於北部、中部的工業區通常一地難求,價格才會被炒至高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