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可能讓孩子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動,不確定感會引發高度焦慮,清楚明白每個變動,有助於孩子降低焦慮感。有些爸爸或媽媽為了降低自己的罪惡感,會想要隱瞞父母離婚的事實,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遭受二度傷害,破壞對人的信任感。
爸媽離婚後要觀察孩子的五大適應狀況
爸媽離婚之後,對年齡越小的孩子影響越大,不但會出現明顯的痛苦情緒,也比較容易有罪惡感,覺得爸媽離婚是自己造成的。假如孩子的個性比較執拗,爸媽離婚的衝擊就更大了,他們有可能會出現反覆無常的行為,不斷激怒照顧者,會比個性隨和的孩子需要更長期的調適。但即使孩子了解爸媽離婚的原因,情緒沒有那麼痛苦,父母還是要觀察孩子的適應狀況:
第一、有沒有情緒壓力?
第二、有沒有隱藏性的心理創傷?
第三、表達情感是順暢還是有阻礙?
第四、進入青春期有沒有學習困難或是心理苦惱的狀況?
第五、對婚姻有沒有危機意識,擔心自己的婚姻會不幸福?
身為諮商心理師,每每覺察孩子對父母長輩的憎恨情緒時,都希望可以即時疏導,越早疏通越好,可是事實往往不盡如人意,父母長輩常會輕忽孩子的憎恨情緒,或是合理化孩子的攻擊行為,或是以暴制暴用更高壓的管教方式糾正孩子的憎恨情緒,結果導致惡性循環。當孩子對父母的依附需求最弱的時候,就是他們最會反抗父母的時候;當孩子跟父母心理距離最遠的時候,就是他們最不接受父母控制的時候。
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若是常常用語言威脅孩子,管教非常嚴厲卻又缺乏時間督導,很少花時間陪伴孩子,也沒有花心思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親子之間的依附情感薄弱,無形中養成孩子反社會人格傾向。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一致,都是以「子女為中心」,不採用嫌惡性的管教技巧,孩子反而容易養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較不會形成反社會人格習慣。此外,參加有建設性的團體活動,例如自我肯定團體、人際溝通團體,都能增加溝通膽量,提升良好的自尊習慣。
作者介紹│林萃芬
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
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文化《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 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原標題:韓劇《夫婦的世界》分析爸媽情感衝突、離異對孩子情緒及人格的影響…)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