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常看到的這個畫面到底是甚麼?揭它多年來不為人知的商業機密

2020-08-03 12:44

? 人氣

電視上常看見的這張圖,到底有甚麼用意呢?(圖/愛范兒提供)

電視上常看見的這張圖,到底有甚麼用意呢?(圖/愛范兒提供)

說起80 後、90 後在電視機上的共同回憶,除了那些經典電視劇,大概還有下面這張說不上名字的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它的出現往往令人難熬,每到週二下午大多數電視台「停機檢修」時,就會播放這張圖,粉碎了無數小學生放學看迪迦奧特曼的那點盼頭。

這些由不同色塊組成的圖,其實是電視測試卡(Test Card),供觀眾或維修人員檢驗電視機的畫面顯示是否準確。

而這張圖背後,其實還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張熟悉的圖,曾是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符號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過的測試卡,彷彿一張抽象派的圖畫,其實有著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元素都有自己的作用。

無論是央視和地方台的測試卡,原型其實都是被稱為「飛利浦圖案」的電視機測試卡PM5544,是1968年由飛利浦電視實驗室首席工程師Erik Helmer Nielsen設計,是全球最常用的電視測試卡之一。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這張看似簡單的圖畫其實蘊含著複雜的設計,電視顯像管的各種參數指標,都能從圖片上不同間距的色塊圖案來檢驗,維修人員能根據這個統一的信號標準來校準電視畫面的色差、亮度和水平等。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雖然「飛利浦圖案」有著固定的排列規律和標準,但各大電視台上出現的測試卡卻不盡相同,在顏色、排列、間距、字體上有著細微的差別,甚至比「一起來找茬」的遊戲難度更高。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除了檢驗畫面,電視台播放這張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來填充沒有節目的時段。在八九十年代,包括央視在內的各個電視台還鮮有24 小時播放的頻道,因此午夜時分打開電視常常能看到這張圖。

在那個互聯網尚未普及的年代,電視仍然是孕育流行文化的主要媒介。而「飛利浦圖案」隨著電視的傳播,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流行文化符號之一。

於是我們看到Invaders 樂隊將自己的唱片封面,設計成測試卡的樣子,歌手Elliott Smith 直接以「Color Bars」為題創作了一首歌曲。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也曾穿著印著「飛利浦圖案」和另一種測試卡的T恤。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其實在早在黑白電視機時代,測試卡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測試卡是BBC 在1926 年1 月27 日播放的一張圖畫,由一個圓形和一條直線組成,叫做「貝爾德30 線」(Baird 30-line system)。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