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常看到的這個畫面到底是甚麼?揭它多年來不為人知的商業機密

2020-08-03 12:44

? 人氣

電視上常看見的這張圖,到底有甚麼用意呢?(圖/愛范兒提供)

電視上常看見的這張圖,到底有甚麼用意呢?(圖/愛范兒提供)

說起80 後、90 後在電視機上的共同回憶,除了那些經典電視劇,大概還有下面這張說不上名字的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它的出現往往令人難熬,每到週二下午大多數電視台「停機檢修」時,就會播放這張圖,粉碎了無數小學生放學看迪迦奧特曼的那點盼頭。

這些由不同色塊組成的圖,其實是電視測試卡(Test Card),供觀眾或維修人員檢驗電視機的畫面顯示是否準確。

而這張圖背後,其實還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張熟悉的圖,曾是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符號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過的測試卡,彷彿一張抽象派的圖畫,其實有著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元素都有自己的作用。

無論是央視和地方台的測試卡,原型其實都是被稱為「飛利浦圖案」的電視機測試卡PM5544,是1968年由飛利浦電視實驗室首席工程師Erik Helmer Nielsen設計,是全球最常用的電視測試卡之一。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這張看似簡單的圖畫其實蘊含著複雜的設計,電視顯像管的各種參數指標,都能從圖片上不同間距的色塊圖案來檢驗,維修人員能根據這個統一的信號標準來校準電視畫面的色差、亮度和水平等。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雖然「飛利浦圖案」有著固定的排列規律和標準,但各大電視台上出現的測試卡卻不盡相同,在顏色、排列、間距、字體上有著細微的差別,甚至比「一起來找茬」的遊戲難度更高。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除了檢驗畫面,電視台播放這張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來填充沒有節目的時段。在八九十年代,包括央視在內的各個電視台還鮮有24 小時播放的頻道,因此午夜時分打開電視常常能看到這張圖。

在那個互聯網尚未普及的年代,電視仍然是孕育流行文化的主要媒介。而「飛利浦圖案」隨著電視的傳播,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流行文化符號之一。

於是我們看到Invaders 樂隊將自己的唱片封面,設計成測試卡的樣子,歌手Elliott Smith 直接以「Color Bars」為題創作了一首歌曲。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也曾穿著印著「飛利浦圖案」和另一種測試卡的T恤。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其實在早在黑白電視機時代,測試卡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測試卡是BBC 在1926 年1 月27 日播放的一張圖畫,由一個圓形和一條直線組成,叫做「貝爾德30 線」(Baird 30-line system)。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而黑白電視時期最著名的測試卡,則是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印第安人頭測試卡。即便彩色電視取代黑白電視後,這一圖案仍然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被傳播。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這個印第安人頭像被印在成夜燈等不同商品上銷售,畫作原稿後來還在網上被拍賣,而由這個頭像引發對印第安原住民的討論,也成為不少學者的研究課題。

此外,這種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可手動調節的測試卡,也可以說是計算機圖形的前身了。

在眾多電視測試卡中,最特別的莫過於BBC的測試卡F。這張測試卡中央是一個正在玩著井字棋紅衣小女孩和一個小丑娃娃。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這張測試卡在1967 年7 月2 日首次在BBC 播出,是英國首個採用彩色照片的測試卡,更是第一次有真人圖像出現在測試卡上。

而照片上的這個小女孩,正是BBC工程師George Hersee的女兒Carole Hersee,拍攝照片時Carole只有八歲,父親正在為BBC設計色彩檢測卡。據Carole回憶,當時其實還拍了妹妹Gillian的照片,但因為她當時剛剛掉了兩個門牙,最終沒有使用妹妹的照片。

就像其他精心設計的測試卡一樣,「測試卡女孩」的照片並不是隨便拍的。小女孩的的紅色裙子、藍色的牆壁、小丑娃娃的綠色衣服,構成了檢測不可或缺的三原色。

至於黃色的桌子,則可以檢測色彩平衡。而小女孩裸露的胳膊,則用於確認膚色呈現是否準確。

這張測試卡在從1967年播出一直使用至1998年,累計播放時間超過70000個小時,Carole可能是史上出現在電視上時間最長的人,被稱為「測試卡女孩」(Test Card Girl ),成為幾代英國人的共同回憶。

「測試卡女孩」也順理成章成為英國流行文化的一塊拼圖,出現在眾多影視作品中。其中在英劇《火星生活》中,就有一個叫做「測試卡女孩」的角色,形象完全參照Carole 的照片。

測試卡F先後先在30多個國家被使用,這些國家大都沒有照搬「測試卡女孩」的照片,而是重新拍攝照片。比如新加坡的照片是四個不同種族的女孩,對應新加坡的四個民族。

而在互聯網普及後,依然有不少網友在模仿「測試卡女孩」自製不同的照片,讓測試卡女孩」成為一個被廣泛流傳的梗。

聽測試卡音樂的人,組成了一個亞文化社群

上文提到的各種圖像,其實只是測試卡放送的一半,另一半則是播放時的背景音樂。

一些測試卡成為了流行文化符號,另外還有一群聽測試卡音樂的發燒友,組成了一個獨特的亞文化社群。

真的人會專門去收藏測試卡的背景音樂,並把它當做喜愛的歌曲循環播放嗎?

有,還不少。

在YouTube上就有不少網友上傳的測試卡音樂專輯,其中有的人會在測試卡視頻中放入新的音樂,和原版背景音樂混合,其中一個BBC測試卡的音樂視頻播放次數已經超過10萬。

在這些視頻下面的評論區,則是測試卡歌迷的聚集地,不少網友回憶起那個在電視機前聽測試卡音樂的時光。

在1980 年代,我時不時坐下來看測試卡只為聽這些音樂。

我寧願在電視上聽測試卡音樂,也好過現在播放的那些垃圾。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這些檢測卡音樂,很多並不是直接從現有的曲庫中挑選,而是電視台專門委託作曲家創作,BBC 還有一個放送管弦樂團,這些音樂在各大音樂商店幾乎找不到,只能自己錄製。

為了更好地收藏和分享這些測試卡音樂,不少歌迷開始組建成社群。測試卡收藏者Keith Hamer 就建立了「BBC 測試卡俱樂部」,他在20 多年來錄製了多張測試卡專輯,每一張都有3500 首背景音樂。

據Keith Hamer介紹,「BBC測試卡俱樂部」中不少歌迷是電視工程師,在那些年維修電視的過程中,對測試卡以及其播放的背景音樂產生了深厚感情。

另一個著名的測試卡圈子則是Test Card Circle,這個測試卡俱樂部成立於1989年,目前有200多位成員,從2000年開始延伸到線上,其網站每年有超過20000名用戶訪問。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Test Card Circle 致力於收錄過往的測試卡音樂並為歌迷錄製唱片,同時還有一本只面向會員發行的印刷雜誌,每年4 月會在威爾士的一個小鎮上舉行聚會。

在Test Card Circle的官網上,是這樣介紹測試卡音樂的:

不要以為這是普通的音樂,測試卡通過知名藝術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高質量的娛樂渠道。在一天中你可以聽到輕盈的古典音樂。大型樂隊的演奏和交響曲,此外還能聽到大量的原創作品。

這就是那些忠實歌迷眼中的測試卡音樂。

直到今天,測試卡仍未消失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少在電視上看到檢測卡了,大多數電視台已經24 小時連續播放節目,也不需要檢測卡來填補空擋了。

不過檢測卡沒有就此銷聲匿跡,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了下去。

比如在美國最大的流媒體網站Netflix上,就有一個名為「Test Patterns」的網頁,每個視頻封面都是一張模仿BBC「測試卡女孩」的圖片。

跟電視上測試卡類似,這個網站上的視頻就是用來測試觀看設備所支持的最高畫質,在播放時畫面會實時顯示幀數fps、畫面質量、網速、以及色彩深度bpc 等數值。

類似的測試視頻在Netflix 上還有不少,其中比較著名的是一段時長11 分鐘的視頻,一個男生在一棟別墅和噴泉旁跳舞表演,用以測試傳輸速度和幀速率。

同時那些看似過時的測試卡圖案,也成為時尚界的複古元素。街頭品牌Extra Butter就和潮牌The North Face就曾以上世紀20年代的低保真電視及和VHS美學的懷舊元素為靈感,將SMPTE測試卡圖案與聯名服裝系列結合。

如今的測試卡除了實際功能,更多成為了一種懷舊情緒的載體。無論是時尚服飾的複古元素,還是測試卡音樂的亞文化社群,都是懷舊情緒賦予測試卡新的價值。

通過懷舊情懷成為一種流行符號,也在其他領域也時有發生,比如黑膠唱片的再度流行,儘管一些發燒友沒有黑膠唱片機,也不妨礙他們為情懷買單。

而那些懂得利用這種複古情緒包裝商品的品牌,則可能製造出新的流行文化,這兩年備受年輕人青睞的國潮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李超凡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愛范兒(原標題:這張暴露年齡的電視畫面,藏著你不知道的秘密)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