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從小就喜歡閱讀,後來發覺,喜歡閱讀的原因除了想知道書本裡面的人物和曲折的內容之外,也喜歡那形形色色不同書本的封面設計。無論是穿針引線的線裝書,或色彩繽紛鮮豔的漫畫書,以及成套的推理小說或文學雜誌等等。尤其是到了一些有著大量藏書的人家中,一進屋子就被那股沁鼻的書香味給吸引住,深深地陶醉了我,隨即,一骨碌地坐在人家書屋中不走啦!
國中一年級的時候,我經常去的就是小姨媽的家,那時姨丈還在學校裡教書,我常常喜歡去她家中找我沒看過的書。那回東門地區剛好有年節的宴客,那是台灣早期傳統社會下地區性的年會,家家戶戶都會有宴客,我隨著母親去姨媽家大快朵頤,後來從表弟的房間看到了幾本散放著的書籍,我便順手拿了一本書翻看著,這本書叫做《少年維特的煩惱》。
當時我也正值不識愁滋味的慘綠少年時期,那些年,對於外國翻譯的故事和文學作品也正喜愛多讀多看。站在那邊翻著翻著,便對作者在本書當中高度的布局,和把自己的遭遇融入於書中與角色互換的處理手法極為欣賞,於是就把這本書借回家讀閱。
一個時代的鉅作:少年維特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作者是德國的大文豪歌德,這本著作幾乎是讓他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成名作品,所以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歌德流傳於世除了《少年維特的煩惱》之外,便是《浮士德》。
歌德由於出生於優渥的環境之中無憂無慮,他的父親是議會裡面的組員,母親的娘家也是出生極為尊貴的政治家庭,外祖父曾經當過市長。因此少年時期的歌德是在很豪華而又舒適的環境中成長。歌德成長的年代在歐洲經常會有瘟疫和天花流傳著,很多人都被這時代的黑死病奪走了生命,他家中原本的幾位兄弟姊妹也都因此早逝,連歌德自己後來也感染到天花,差一點讓他離開這個人世間,但最後卻奇蹟似地存活下來。
由於環境的關係,父母親很注意他成長期間的教育,為了讓他的身體抵抗力增強,還找了專門的騎師教他騎馬,也找了西洋劍術技擊的教練教他如何使用劍和技巧。
另外,他的父母也注意到歌德是一位喜歡沉思的小孩,怕他整天沉醉於自己的幻想世界裡,乾脆也找了家庭教師指導他文學方面的閱讀和創作,所以他在14歲時,便和當時許多的詩社常有往來。他最喜歡的是荷馬,但當時所有的詩人文人都告訴他,這世上究竟有沒有荷馬這個人的存在,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個謎,但歌德在意的並不是荷馬存在與否,而是荷馬史詩裡面所帶給他種種的啟發與鼓舞,因為這些史詩帶給他從未有過的歡愉,只要一有空,他就會拿出來朗讀,這在他年少的心靈上奠定了日後對於詩作和戲劇的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