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英國善用深厚工業革命背景發展出「工業遺產旅遊(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由非官方團體主導執行,也慢慢形成古蹟與社區永續發展、共生共榮的奇特景象。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位於英國施洛普郡(Shropshire)的鐵橋谷博物館群(Ironbridge Gorge Museum)。
台灣自2003年起推動觀光工廠產業,認為觀光工廠的本質需具備保存價值廣度、能強調獨特性、具產業知識、富教育意義、具歷史意義深度、能彰顯文化性等。但截至2019年2月,《食力》統計全台約有271家觀光工廠,包括通過經濟部審查的138家。然而,在台灣各處林立的觀光工廠中,無論是新建或修改舊廠房設計,縱然部分業者有意強調工廠的歷史感,但復古的展覽設計仍多流於表面,對於在地歷史、文化深度、產業知識傳承的再現,多半止於展示一些舊器物、輸出大幅的舊照片、建造仿古的街道場景等,這樣就夠了嗎?
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也得知道怎麼打一手好牌!
製造業觀光化的概念起源可追溯至1980年代的英國,因為有著工業革命的深厚文化背景,英國善用境內的工業遺產,發展出「工業遺產旅遊(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類型的觀光資源。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2016年產業分析報告,2015年歷史遺產觀光(包括工業遺產在內)的旅遊次數達1.92億次、產值約175億英鎊(約新台幣7,036.6億元);該單位估計,相關經濟活動不只對英國GDP貢獻了202億英鎊(約新台幣8122.2億元),更提供38.6萬的就業機會,即在英國每100份工作之中,就有一份是與歷史遺產觀光有關!而這樣的成功,多數來自企業自主與民間地方組織的推動!
工業遺產可與社區共生共榮 觀光工廠政策提升至地方發展層次
一般來說,英國的觀光工廠由業者策劃及推廣,屬於自主的商業行為,英國政府不會像台灣一樣為觀光工廠制定推動計畫或評鑑,除非是需要公權力維護的工業遺產,當局出於歷史保育的考量,才會對那些具歷史價值的觀光工廠,採取積極的管理政策。英國法律賦予地方政府維護歷史資產的責任與權力,地方政府須認定、規劃以及管理轄下的歷史保育區,而中央僅會提供必要的監督與支援。
至於實際保存工作,乃由非官方團體執行,另有半官方組織英格蘭遺產委員會(England Heritage)進行歷史遺產的維護及研究等工作,並協助制訂相關政策。若有工業遺產需要保育經費,可向地方議會或當地主管機關申請補助,其他慈善機構如國家遺產基金會(National Heritage Fund)亦是重要的經濟奧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