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珍惜小小的進步
陪伴親友面對囤積症需要非常大的耐心,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有多年的囤積習慣,更有多年的雜物要清理。也許這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工夫才能完全整理乾淨。若是親友無法從這個冗長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進步,他們也很容易放棄。所以就算是丟了一只破碗,或是忍住不花錢亂買東西,都非常值得慶祝與鼓勵,千萬別吝於讚美。
5. 尋求居家清潔服務
要清理一個被雜物堆滿的家,其實非常耗費心力。就像搬家一樣,一開始我們要分門別類,讓親友慢慢花時間跟喜愛的物品告別。但是在這個有如「長期抗戰」的過程中,若因此疲憊不堪,也無須逞強,可以考慮請專業的居家清潔服務團隊來幫忙。在照顧患有囤積症的親友時,也別忘了要照顧自己。
6. 要丟讓他們自己丟
幫助親友為囤積物分門別類固然幫助很大,但是替他們清掃乾淨不見得有益。我們不可能強迫他們照我們的話,把家裡收得一塵不染,他們最終還是要學習獨立做出決定,不然囤積的夢魘又可能會再度重演。
7. 尋求專業幫助
要找醫師人員,或是收納專家來幫忙其實蠻嚇人的,因為這代表了要正視這個議題,並承認囤積已造成諸多不便,不著手處理不行了。但其實要找到適合的資源也沒那麼容易,所以千萬別強迫對方參與特定的療程,而是應該陪伴親友選擇他最安心的方法「被介入」才是。
在台灣的住宅區,我們其實三不五時就能發現有些居家一樓的門口堆滿了雜物,裡頭也被其他東西塞得看不到底了。以前總以為這些人在做回收,現在才知道這「案情不單純」。
囤積症其實很常見,我們身旁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親友。特別是經歷過物質貧乏年代的長輩,無法放下儲物的思維,總是覺得「以後會用到」,所以連一針一線都捨不得丟棄,加上這幾年在年輕一代的圈子裡興起「斷、捨、離」的概念,反而容易造成世代的衝擊。無論這些囤物的親友是否決定要踏上清理的逞成,真誠地關心與了解他們,也許才是改變的開始。
文/鄭光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hello醫師(原標題:雜物一堆難丟棄? 7方法助患者改善囤積症)
責任編輯/連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