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些是華麗的誇飾、哪些是真誠的對話。
台東美食,美麗的不僅是味道,更是可愛台東人的生活價值與信仰。
走完三天二夜的台東之旅,海岸山脈的風、太平洋的氣味,一路隨著北上普悠瑪號搖搖晃晃,越晃越淡。然而美好濃烈的台東滋味,金剛米、小米、野菜、平埔黑毛豬……,相信很長時間都會縈繞心頭,勾引旅人如我很快再訪。
經典閩式老宅的跨界盛宴
第一頓晚餐在國本農場,至今仍不為眾人所知的祕境。「這未免美得太過分了吧?」當眾人看到大草坪上鋪好白色桌布的長條餐桌,以九重葛和萬壽菊裝飾,宮燈型檯燈隱隱發亮,襯以遠方藍天與初現晚霞,紛紛驚嘆這樣的美感太炫目。偏西式的餐桌擺盤,背景卻是一棟八十年歷史的經典閩式建築,晚餐會讓我們吃什麼呢?
答案揭曉,不是原住民餐、不是海鮮大餐,而是以農場自產的野菜與香草烹調的「零哩程」飲食:炒野莧菜、萬壽菊煎蛋、刺蔥烤雞肉、土肉桂滷豬肉、木鱉果排骨湯;以上都是在農場現摘現煮,再加上阿美族朋友挖的綠竹筍以及排灣族朋友種的南瓜炒鹹蛋,很難歸類的料理,工作人員笑稱是「跨界」飲食。
用心烹煮這頓晚餐的也非專業廚師,而是在地民間組織「台東永續發展學會」志工。二○○八年,這群台東文史兼社區營造工作者,發現曾是台東首富王登科在一九四一年傾力興建的閩式精緻老宅已然荒涼傾圮,甚至被孩子們視為鬼屋,花了半年時間和王家後人溝通,終於取得信任,委以老建築的維護管理經營權。之後,永續學會花了十幾年心力,一點一滴修護如舊,近年才開始小規模接待有緣訪客。
參觀過不少各縣市古厝,卻從未有如此鮮活體驗。吹著夏風,吃著鮮摘的原味菜餚,有時打打蚊子,有時聊聊天,一面懷想幾十年前王家人也曾在同樣的屋埕前乘涼賞月。這頓晚餐讓旅人和老屋有了對話,老屋不再只是「古蹟」,而有了生命力。
美花是永續學會的專職人員,整個晚上沒看她停過手腳,一下招呼客人、一下負責攝影紀錄,一下又幫忙廚房端菜。她說,學會很窮,必須一個人當十個人用,努力寫計畫案申請經費,以及辦活動賺錢,才能存夠經費,一個屋頂、一面牆壁地慢慢整修。
但同時他們也活得很充實,如同晚餐的「跨界」,他們也把國本農場做成「跨域」平台,不僅讓歷史建築再生,也花很多力氣和台東原民部落一起做田野,例如出版記錄卑南族利嘉部落生活植物的《你是我的菜》,和布農族桃源部落的小米故事書《pasikau種是為了你》。美花說:「生命的精彩自己創造啦,希望可以影響更多人看見民間組織的活力,以及我們台東另一種美好的生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