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凡內早餐》中,奧黛麗赫本扮演的荷莉(Holly Golightly)是一名高級妓女,以交際功力遊走紐約,期盼躍上枝頭作鳳凰。但巴特佐指出,荷莉所展現的不僅是騙術,更是嫻熟父權社會權力結構下的操弄手段,以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中找到生存的途徑。
在《雙姝怨》(The Children’s Hour)中,奧黛麗赫本更挑戰了當時仍屬禁忌的同性戀題材。雖然另一位女主角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表示她與赫本並不特別談論角色的同性戀傾向,但巴特佐相信這些角色選擇仍可反映奧黛麗赫本試圖開展更加多元的角色路線,一步步地違逆男性加諸的完整控制。
1963年《謎中謎》與1964年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中,奧黛麗赫本再度扮演受男性控制的女性,但《窈窕淑女》中的賣花少女伊麗莎(Eliza Doolittle)已了解她受到的淑女訓練,能夠給予她力量,讓她選擇她想要的生活。
直到1967年的驚悚片《盲女驚魂記》(Wait Until Dark),奧黛麗赫本展現突破性的演技,飾演一名對抗潛入家中的惡棍的聰明盲女,倚靠自己的才智,將公寓變成一座黑暗的遊樂場,擊敗了壓迫的男性力量。
巴特佐指出,人們應該以新的眼光檢視奧黛麗赫本的影史地位,關注她如何在既有的社會架構中,對抗劣勢,努力求生。她將真實人生的掙扎注入自己飾演的角色,既是遊戲的玩家,也是遊戲本身的挑戰者。
《窈窕淑女》中的伊麗莎說:「淑女和賣花女的差別,並不在於她們的行為舉止,而在於世人如何對待她們。」奧黛麗赫本的作品,亦當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