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宮裡的女性服務都是由命婦(高級官員之妻)入宮提供,她們是一種有上下班制度的臨時工。但順治時,孝莊文皇后突然停止這項制度,有很多史料顯示,可能和董鄂妃入宮有關,這是題外話了,不過清宮由此開始設立宮女制度。
入選,落選。福兮?禍兮?
一般來說,清代宮女主要是透過選秀制度入宮,基本流程與選妃相似,選看標準也大致相同,主要是看這女子是否聰明伶俐、外貌是否端正。康熙曾評價一些從各地莊園、打牲烏拉等地送來的備選宮女,說她們「未入俊美者」。倒不是皇帝一定要選漂亮宮女,但顏值一直是一項重要評價標準,而選秀時間緊、任務重,往往半小時就要看完幾百人,除了樣貌,大概也看不出什麼來。
在備選的範圍上,選妃和選宮女有些不同。其一,后妃選秀均選自八旗內正身旗人子女,宮女均選自上三旗包衣籍旗人子女;其二,八旗秀女年滿十四歲就要進入后妃的備選範圍,上三旗包衣籍女子滿十三歲則開始參與備選宮女;其三,選妃三年一次,選宮女一年一次;其四,八旗秀女被「留牌子」記名後,經過複選,大多數會直接入宮或嫁給皇子、皇孫,而上三旗包衣籍女子雖然每年都參選,但被選中也不一定馬上進宮,有可能被記名多次仍未進宮服役。清宮的宮女只服侍女性主位,就是太后、后妃、公主及皇子、皇孫的福晉,每人位下的宮女名額有限,宮裡缺人手了才會從記名女子中進行遞補,有些人在十三歲就中選,但可能十七歲才入宮。公主出嫁時,往往會從記名女子中挑選一些陪嫁到公主府,雖說也是宮女,但可能一輩子沒進過真正的皇宮。
我們在清宮劇常看到一類宮女,就是后妃的陪嫁丫頭,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這種事極少發生。皇帝的后妃在選秀後只能隻身入宮,沒有權力帶任何外人進宮。即便是娶皇后,依然沒有這種可能。只有皇子娶福晉時,陪嫁丫頭才有可能隨主子進宮服役。《宮女談往錄》的口述人老宮女何榮兒曾說,進宮前要先在外受訓幾日,比如怎樣請安、怎樣回主子話等禮儀,還有一些入宮後要做的工作,之後就被分配到各宮服務。宮女主要負責侍候妃嬪的貼身事務,如幫忙盥洗、穿戴及漿洗衣服等衛生事務,鋪床疊被、收拾細軟等收納事務;隨侍左右、端茶遞水等服務事務;針織、刺繡等,就屬於精細活計了。總之,都是后妃居室當中最日常的家務,寢宮外的粗笨活,如灑掃、搬東西,由太監負責。
宮女的任務雖不甚重,但終歸是侍候人的奴,尤其是內務府(由上三旗包衣旗人構成)出身的官員,更不願意讓女兒進宮當差了,他們的女兒在家都是嬌生慣養的大小姐,哪受得了這些苦。比如金朝宗室後裔、內務府第一世家完顏家,河道總督麟慶的女兒當年參加宮女的選用,落選後,他的兒子還寫過一首〈賀大妹撂牌子〉的詩文,以示全家歡慶。至清末,內務府世家的格局已經形成,官員們往往可以透過潛規則操作,不再讓自己的女兒入宮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