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品牌顧問解密:人類決定買什麼,真的是理性的嗎?

2017-08-21 06:00

? 人氣

我需不需要美白或增亮牙膏?我的牙齒敏不敏感?我需不需要內含小蘇打或貝齒(Scope)漱口劑的牙膏?我比較想對抗牙菌斑或是牙齦炎?

牙膏區讓我眼花眼花撩亂。主要的品牌業者其實只有幾家,譬如佳潔士(Crest) 和高露潔(Colgate),其他則是比較小的品牌,但這個類別的產品選項卻爆增到足以媲美麥片區了。過多的選擇充斥在各種商店,難怪消費者一下子就昏頭轉向。如今又多了線上購物,只要點個幾下就可以看到每樣東西的每一種版本,選擇多到沒完沒了。

雖然選擇更多看起來是件好事,但研究顯示,可供選擇的數量增加,反倒會降低買下任何東西的機率;又假如可供選擇的數量較少,實際上卻會讓消費者更樂於購買。有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在參加快速相親的人當中,只和8位潛在對象見面的人配對成功的機率,高於和20位對象見面的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由此可見,選項多到不行其實無助於我們做出最佳決定,反而會妨礙我們,因為我們並不想、實際上也沒辦法評估所有的選項,然後再做出明智的選擇。那我們該怎麼做決定呢?

以大部分的購買行為來看, 我們根本不用決定。作家傑克.屈特發現,人大約有85% 的購買都是出於習慣;也就是說,我們壓根就沒多想,只會買跟以前一樣的東西。我會買高露潔全效(以我自己來說),因為其他選項完全干擾不了我。難道高露潔全效真的大有來頭?不見得。我既然用了熟悉度直觀推斷,就跟著它走。

如此說來,對行銷人員而言,習慣性購買行為其實是天大的好事,你的產品會因此成為消費者固定購買模式的一環,進而創造出重複和預期的銷售量。但是該怎麼讓產品變成習慣,又該怎麼把這套原理應用在鮮少購買的高涉入類產品上呢?

典型的購買漏斗(purchasing funnel)顯示,消費者會經歷三大階段,從察覺、考慮到購買,以此為基本主軸的各種漏斗,則又有不同的變化。不過這個典型漏斗以人的購買行為是出於刻意與理智為前提,但到目前為止,各位也已經瞭解到,比起意識上的考量,潛意識的影響力其實同等重要或甚至更為關鍵。

我們來看看幾個例子。好比說你在運動用品店選購訓練用的運動T恤, 那裡有耐吉區和安德瑪區,兩區彼此緊鄰〔美國迪克運動用品(Dick’s Sporting Goods)的店面陳設就是如此〕。這兩區都擺了暗黃色的假人模特兒來展示以先進技術徹底排汗的最新款T 恤。兩區都有琳瑯滿目的顏色、尺碼和選項,價格也平分秋色。說真的,產品幾乎如出一轍。

從品牌角度來看,似乎也大同小異。這兩個品牌你都認識,你對它們都有好感,也很推崇。你看過頂尖運動員穿這兩個品牌,甚至這兩個牌子你說不定以前都買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