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這群聽眾,他們懂不懂你的術語?對於你要講的這個主題,他們初始的認知跟想法是什麼?他們會想從你的表達中得到什麼?或是,你說的話,容易被他們接受嗎?
把你想說的內容,被理解的門檻調到與聽眾的頻率一致,才是溝通的最佳做法。
主動理解,才能突破溝通僵局
理解聽眾是完成表達與溝通的第一步。
有很多表達者,他們其實不在乎聽眾想聽什麼,他一上台目的就是要宣揚自己的本事,但有時候,你會多少本事對聽眾來說根本不重要。
有些聽眾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如果你給不了他們需要的,你講再多都是白搭。
劉奕酉說:「這時去瞭解他們到底要什麼,就是講者的工作。」
他回憶,他有過一次講課的經驗,是跟微軟合作,對一批微軟的MACH新鮮人講課。
那群新鮮人都是優秀的孩子,他們其實不需要任何人來對他們進行說教般的課程,據說很多講師都在那群新鮮人身上滑鐵盧、不被他們所接受。
當初劉奕酉剛接下這個任務,也會擔心這群MACH新鮮人是否會以為:又來了一個對他們照本宣科的講師。
為了讓他們相信,他不是來宣揚自己的專業能力的,而且確實想用自己的經驗來為他們解惑。劉奕酉花很多時間,跟這些新鮮人對話、討論。
他用實際行動讓新鮮人們相信:「這個人確實懂我們,他是真的來用他的經驗協助我們的。」
最後突破他們的心防,課程進行地非常順利。
這就是理解聽眾,就能達到有效溝通的活生生的例子。
表達或許是單方面的,但溝通是雙向的。懂得對方想要什麼,你才能對他們在乎的點進行表達,好的表達,才能達到好的溝通。
建立邏輯,練習正確的表達方式
前面說到,理解聽眾是完成表達與溝通的第一步。
那麼,你懂得理解聽眾,就會順理成章地知道怎麼表達嗎?
表達是需要架構的,你必須理解你要先鋪陳什麼,接著重點在何時導入,最後將你的核心理念傳遞給對方,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架構。
有些人可能一切都很優秀,但就在表達這一點上慘敗,導致其它優點一併被打折扣。
劉奕酉認為,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是可以透過某些習慣的養成,來練習孰悉這個架構的。以他自己來說,寫作這件事,就有助於他個人的邏輯跟表達養成。
劉奕酉說,養成邏輯跟表達的能力,不管是製作簡報,或是寫作,都會在各種方面大大提升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邏輯的應用無處不在,劉奕酉也不是本來就深諳此道,他也是透過工作時間、生活經驗慢慢累積出來的。
以生活經驗上的邏輯應用來說,就像做菜。
劉奕酉有做菜的習慣,他一開始煮菜會手忙腳亂,煮一頓飯動輒要花費兩三個小時,後來他為了改善自己的烹飪流程,他去觀察別人煮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