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當是鼓勵孩子自己思考,這觀念不斷地倡導創新的重要性,然而,沒有適合的發展環境,我想會無意間扼殺了許多「天才兒童」,孩子沒有去到自己該去的地方,我們把「人才」都變成「人力」是不是有點可惜呢?短時間的生產力製造了變現的產值,但一個國家需要的是永續發展,而孩子的腦則擁有無限可能,我覺得老師和孩子是互相學習的,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拋開分數的制約,成就一個多元社會中各種可能?
體制不完全是不對的,它是一個雛形,而非定型,我們需要有彈性,面對越來越聰明的孩子,我們不能再只守著舊觀念;不要只是單一面向地責怪社會沒有把孩子教成會思考的模樣,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學著反省自己是不是會自主思考的家長。
2. 良善品格的能力
教育對我來說是一個全面性的工作,即便可能教的是英文,但身為教育者不能放棄陶冶學生性情和品格的部分,因為這或許才是教育最困難之處。
長大之後,我才明白「善良」不是與生俱來不變的性格,而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我們除了告訴自己成為良善的,還必須很認真地和下一代訴說這回事。因為那份良善可以成為帶給社會進步的力量 ,懂得有智慧的善良是我認為最高端的教育成果。
成熟的大人在我眼中是能夠帶給別人溫暖,為弱小發聲,為正義伸張。有時候我覺得要對抗世界的不公平和不正義比起自己安穩過日子來得辛苦很多;幾米曾在創作中述說:「世界越險惡,我們越是要善良」。良善絕非無意義的,因為當我們願意選擇在海洋嚴重污染的時代從自身開始做垃圾減量,這即是善;因為當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與知識去捍衛社會法律的公正,這亦是善,而這些善則需要未來會成為我們國家領袖的孩子們來發揚光大。
3. 感受的能力
感受能力包含了「同理心」與感知外在人、事、物的能力。同理心有多重要,我想它屬於在第二點品格的部分多一些,就不再贅述了。這邊我想提一項較特別的「美感教育」(因為過去「美學教育」總是經常性地被忽略)。
美感來自生活的培養,如果我們每天所見所聞都缺乏了美學,那麼久而久之我們也將喪失對「美」的品味和鑑賞能力。
我們不一定要去到美術館才可以做起訓練美感的功課,在此想分享一支有關美化教科書的影片(如上),我特別欣賞陳慕天在演講中說到:「去美術館可能會存在貧富差距,但教科書是每位老師都會叫你放在桌上的。」扼殺孩子的想像好比殺掉他們的未來!而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見孩子是有自覺的,他們看著新創作的課本說:「讓思想更自由!讓空間更開放!」我們的孩子在面對缺乏美感的設計從不喜歡到麻木無感,而這些孩子長大之後的決策,可能將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例如之後國家的路燈和道路好不好看就靠他們了)。
作者介紹|Lily Chen
我用文字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給我的種種感受,唯有靜下來好好寫些什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最像自己,已經不必再有任何心理狀態的偽裝。 歡迎聊聊,或真心來交流:l0924ily@gmail.com。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教育能培養孩子什麼能力?)
責任編輯/連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