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念EMBA只是去交朋友?厲害的人才懂得利用EMBA的四大優勢

2017-08-30 09:25

? 人氣

EMBA聚集來自各領域的精英,學員們透過經驗分享與交流,再次精進。(圖/pressfoto@freepik)

EMBA聚集來自各領域的精英,學員們透過經驗分享與交流,再次精進。(圖/pressfoto@freepik)

EMBA開辦以來,已經有超過百間大學陸續開設,每年上萬名學生畢業。對這些企業經理人來說,選擇就讀EMBA無非是追求一個向上提升的機會,試著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去學習不同領域的運作與新發展、突破職涯瓶頸,或是解決經營管理的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EMBA新生報到,高階主管們開始重返學生行列。(圖/政大EMBA)
EMBA新生報到,高階主管們開始重返學生行列。(圖/政大EMBA)

但是,許多人對EMBA的印象卻還停留在社交場所、充滿菁英主義,以及隨著一波波熱潮造成競爭力下降等負面看法。

站在一般人的角度去想,簡單來說,EMBA就是讓一群高階主管們交朋友的好地方。

1. 該不該念EMBA?最多人想的是:念EMBA不就是去交朋友而已?

首先,最常聽到的:EMBA就是「建立人脈、拉關係的社交場合」,學不到東西,浪費時間又白花錢!一般的社交場合,所有的行為都是「在商言商」,最重要的是如何達到最大的商業利益;但是EMBA更像是選擇下半輩子的朋友,必須透過學習研究、運動活動等各種人際互動建立信任關係。

當一個人總是以慣用的方式做事,思考模式就會不知不覺的被侷限了。面對問題時,每個人都是依照不同的專業和生活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若能培養人脈的多樣性,從同儕的經驗分享或創新思維,更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

藉由EMBA敲開人脈大門,透過課堂上的小組討論、互相交流,同時建立橫向跨界人脈。(圖/jcomp@freepik)
藉由EMBA敲開人脈大門,透過課堂上的小組討論、互相交流,同時建立橫向跨界人脈。(圖/jcomp@freepik)

2. 與其問EMBA學什麼,不如問「你想學什麼?」

EMBA跟過去的「通才教育」不同,大多數的人都是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得某種技能,可能是填補知識缺口,或者尋求實戰經驗。因此EMBA有別於一般大學採傳統系所的分類,而是依產業或功能來劃分。

以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政大EMBA為例,為了因應產業變化,打破系所界線,整合資源設立5個班組,透過不同專業領域課程的教授與學習,才能滿足每個人在學習需求的廣度與深度。

3. EMBA怎麼選?CEO們更重視畢業後的資源優勢

對CEO來說,在選擇EMBA時,看的就是「群聚效益」以及「未來影響力」,就商管學院來說,老字號品牌政大EMBA是許多CEO的首選,不僅擁有高知名度,以近150名專業教授群組成的多元師資,讓學員可依照自身工作需求跨組選課。

如同第1點所說的人脈,除了來自各領域、共同學習的專家外,龐大的「校友群」也是EMBA的一大資源。目前政大EMBA校友人數最多,已經超過3600位,若加上政大商學院更有超過3萬人。有助於拿到學位後,還能繼續透過EMBA舉辦的各式活動平台,拓展校友圈的互動關係。

政大EMBA舉辦創業平台講座,邀請業界專家分享新趨勢。(圖/政大EMBA)
政大EMBA舉辦創業平台講座,邀請業界專家分享新趨勢。(圖/政大EMBA)

4. EMBA有沒有用?先問問自己這3個問題

過去企業經理人,都把EMBA當作在職進修的最佳管道,但最近幾年國內就讀EMBA的意願卻有下降趨勢,開始出現經理人就讀EMBA意願大幅降低的趨勢。就讀EMBA不該只是為了洗學歷,學歷只是敲門磚,EMBA提供的是資源及環境,但不是所有瓶頸的解答。

因此,先問問自己3個問題:

1. 唸EMBA是為了什麼?如果連目標都不知道,又怎麼能知道EMBA能不能對你有幫助?

2. 每年都有這麼多人從EMBA畢業,怎樣才能脫穎而出?這會影響學習時的重心應該放在哪個部分,選擇的課程或想要獲得的能力。

3. 成為更高階的經理人後,想要做什麼?夢想可大可小,小到單純的職場升遷;或是大到對社會有所貢獻。

懂得思考的人反而應該把握這個機會,拋開下身份、職稱的偏見,利用EMBA的優勢重新出發。

 

政大EMBA107級的招生活動開始起跑

>>>>>>>立即報名

招生說明會場次

台中場-9/2(六)下午1:00-5:00

地點-台中巿裕元花園酒店(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610號)

新竹場-9/8(五)下午1:00-5:00

地點-新竹豐邑喜來登大飯店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東一段265號)

台北場-9/16(六)上午8:00-下午2:30

地點-政治大學商學院國際會議廳(台北巿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麗紅 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