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與媒體之戰其來有自。新聞媒體與閱聽人之間原本存在直接而緊密的關係,換言之,傳統閱聽人多係直接接觸或閱聽自己所喜愛的媒體,而新聞媒體亦因掌握了閱聽人而掌握了廣告市場,此即所謂雙元產品市場(Dual Product Market)的商業模式。但當前的數位新聞生態系統卻扭轉了此種媒體與閱聽人之間的直接關係,取而代之的是網路平台,特別是跨國的巨型平台,如Google、Facebook等。
全球與台灣的調查皆顯示,不只印刷媒體作為閱聽人新聞來源的比例逐年下降,電視亦復如是。相對的,網路乃是全球民眾接觸新聞最多的通道,其中年輕世代猶為明顯,並已形成以平台為基礎(platform-based)的新聞接收習慣,偏愛從不同的媒體進行挑選與混和式(pick-and-mix)的新聞消費。新聞媒體一旦不再能與閱聽人建立直接關係,則不但失去了流量所帶來的廣告,更連帶失去因為直接關係而可以發展的信任與商機。
矛盾的是,今天的新聞媒體與網路平台已經難分難解,新聞媒體雖不願受制於網路平台,卻又必須仰賴網路平台帶來流量並分享廣告收益。相對的,本身不產製新聞的網路平台一方面藉由新聞服務強化平台的黏著度,另方面則希望持續爭取、擴大廣告營收,亦不樂見新聞媒體與閱聽眾建立直接關係。但新聞生態已經改變是難以倒轉的趨勢,優質新聞又是民主社會不可動搖的支柱,顯然政府與相關利害當事人都有責任面對此一深具挑戰性的時代任務。
西線無戰事的台灣,從國外媒體與平台之戰的煙硝味中是否嗅到甚麼樣的意涵與風向?政府的傳播政策是否應進一步將網路平台納入治理的架構,使其建立適合時代需求的問責機制,承擔應盡的公共責任?如今已是不可迴避的政策課題。
※本文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本文為財團法人中技社2020年探討「新媒體之發展趨勢與影響」之部份內容,欲下載完整報告可見中技社官網https://www.ctci.org.tw/8838/publication/10798/4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