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場面回想起來尷尬得要死—那麼「高大上」的設備不能用,就像是鐳射炮換回古時候用的鳥銃,本來是特別滑稽的一件事,可是人家自己沒當回事,也就帶著觀眾不拿這當回事了。電腦當機了?正常啊,誰沒當過機啊;備用方案很爛?廢話,備用方案嘛,你指望它好看到哪兒去;偽裝「高大上」失敗了?常見啊,誰沒遇過精心準備的環節突然失效的經歷呢。
既然是無心之失,既然大家時常都會遇到,觀眾就不會那麼敏感和在意,就算有人起哄,大多也不是惡意的。所以,表達的時候你大可以坦然一點,哪怕不像何炅老師那麼機智,比如你就乾巴巴地講兩句:「對不起,電腦故障,我們得換老辦法來宣布結果了。」效果也比拚命掩飾要好得多。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演講,工作中出了差錯的時候,這種坦坦蕩蕩的態度也是最好的應對策略。不是說你沒皮沒臉、無動於衷,而是不能反應過激,否則會錯上加錯。
比如,老闆批評你:「昨天提交的報告,錯別字有點多哦!」你最簡單也是最合適的回應,就是老老實實說一句:「實在對不起,確實有點多,下次我交報告之前一定仔細檢查。」
可是有些人偏不這樣,由於緊張,他們總覺得這樣坦然接受錯誤不夠味,非要給自己加戲。他們會覺得,出了這麼大的事,我要證明我態度誠懇,我要表示我意識到錯誤嚴重,怎麼做到呢?跟老闆交心唄—我為什麼錯這麼多、最近有什麼心理變化、生活壓力有多大、新人做事有各種苦惱、為什麼我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晚上不睡覺也要跟老闆發簡訊訴衷腸。老闆本來沒介意,經過你的一番解釋就會變得介意了。為什麼?因為你的拚命解釋,在你看來是誠懇,在老闆看來,是在逼他原諒你,甚至還要反過來安慰你,你說他生氣不生氣?
你可能會問:那萬一人家在意呢?我不該多解釋兩句嗎?其實前面的三個例子,演講、頒獎、工作,都是資訊高速流轉、關注點不斷變遷的場景。除非真的別有用心,否則沒人有那個功夫把注意力盯在你的錯誤上。同樣,在資訊爆炸的當下,我們連篇幅大點的長微博都不願意讀完,生活中偶爾的小錯誤,誰又願意被你揪著,沒完沒了地聽你解釋呢?更何況,誤會才需要澄清,錯誤只需要承認。除此之外,任何解釋其實都是把錯誤點撕得越來越大,讓本來會被遺忘的地方變得無法忽視了。再舉兩個例子做為對比。
當年,高曉松酒駕引發追撞事故,入獄受罰。面對公眾時,他是怎麼回應的呢?七個字—對不起,永不再犯。此外沒做任何多餘解釋。結果,這件不算小的事件也很快被淡忘,時至今日也沒對高曉松老師的生活和事業造成多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