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Ghadiyali離開美國,加入公共衛生領域的非營利組織「國際兒童醫療救濟基金會(FIMRC)」,前往印度和南美的偏遠村莊服務,讓他對醫學的熱情與理想得以實現。一年後,他決定回美國繼續攻讀「健康經濟學」研究所。
從表面上看,Ghadiyali每次轉換跑道似乎都是連串的挫折,但事後回顧,這些看似不穩定的轉換間的連結開始出現,讓他對產業的觀點更為全面。
因此,Ghadiyali鼓勵人們將自己的職業視為一件藝術品:想像自己正在完成一幅畫,有時你靠得太近,只能看到個別的色塊與線條,但當我們退後幾步看,會發現職涯過程留下的每一筆都為作品更添精彩。
3. 抉擇十字路口,三個問題決定下一步
即使Ghadiyali經常轉換職涯路線,但他在衡量是否接受新的工作內容或產業領域時,都會慎重地依靠以下三個問題來評估她的下一步行動:
目前的職位還能讓我成長嗎?
儘管轉換跑道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但轉換的速度太快卻可能變成「樣樣通樣樣鬆」。因此他建議,在認真思考下一步之前,先花點時間仔細想想是不是已經吸收了當前職位所能提供的一切養分。
下一個機會是否符合我的價值觀?
Ghadiyali建議想要轉換跑道的人,仔細寫下心目中的優先順序,和現有的工作比較。例如:成長空間、薪資福利、地點、管理文化和發揮空間等等。
我要橫向擴展還是縱向精進?
每當熟悉一項新的工作後,人們往往會開始思考:要繼續積累專業知識?或嘗試發展新領域的能力?Ghadiyali自己會傾向後者,但他也建議若想持續深耕,學習橫向技能也有必要。比方說,技術能力強卻不擅長溝通,容易淪為單打獨鬥,無法讓影響力擴散。
4. 兩個技巧,就算「不夠格」也幸運獲得Facebook實習機會
讓Ghadiyali踏進科技產業的是:一頓免費的中餐。
他就讀研究所時,被一場由Facebook贊助的黑客松活動(程式設計師及其他產業人員聚在一起,短時間內腦力激盪完成一項專案)吸引,因為報名參加就可以享用免費中餐。
但因為沒有相關經驗,他到了現場不知所措,只好隨便加入其中一個隊伍。很快他的隊友們就發現Ghadiyali無法做出貢獻,但他還是留下來看著他們討論、實作。最後,Ghadiyali無意間亂入的團隊贏得比賽,讓他幸運地獲得Facebook的面試機會。
不過,畢竟Facebook的工作和他當時研究的健康經濟毫無關係,Ghadiyali有點猶豫,想著要不要延後面試時間,先花六個月學寫程式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