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3月,總督府「蕃務本署」調查課的技師野呂寧率領286人的探險團隊挺進合歡山山頂,當時政府正發起「五年理番計畫」,命他們攜帶武器前往合歡山進行探查,看似即將完成計畫的他們,沒想到因為低估了惡劣天氣,而造成89人罹難,一具具冰冷的遺體倒臥在山上,且死亡、失蹤的全都是漢人,這也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山難事件,史稱「野呂寧事件」。
太魯閣戰爭前夕的探險行動
1900年代初期,臺灣堡圖還尚未涵蓋原住民所在的高山地區。一直到1906年台灣總督佐久間馬太宣布,為了有效地進入山地、治理蕃人,因此推出「五年理蕃計畫」,其中包含蕃地的測量計畫,希望能夠填上堡圖中,空白的山地位置,讓整張地圖更加完善,而這次的計畫也使得台灣的政權首次進入到了原住民的領域。
1908年總督府任命野呂寧為蕃地地形測量主任,從此開啟了高山探險與相關資料測量、土地調查,而他的足跡也幾乎踏遍了全台山區。
在太魯閣戰爭前夕,總督府特別下令野呂寧組成探險隊,去探查合歡山的地形,為將來的戰爭做好萬全的準備,但怎麼也沒想到這居然是一連串悲劇的開始⋯⋯
不聽當地原住民警告、低估惡劣氣候,執意攀登合歡山…
1913年3月22日,野呂寧帶著測量幹部、日本警察、漢人隘勇、漢人挑夫以及原住民嚮導,共計286人組成一支登山探險隊準備登上合歡山。
不過,其實早在1910年,總督府就曾試圖要進入合歡山,卻因為被太魯閣族人攻擊,計畫宣告失敗,這次的計畫,想必將會困難重重,所以在登山的前4天,當時參與計劃的測量幹部還為了探險隊能夠一路平安,特地到圓山神社參拜祈求。
3月13日,探險隊從台北出發後,抵達了南投埔里,卻因為天候不佳、持續性的雨勢,讓他們在原地停留了2天候又再重新出發。17日,抵達了合歡越嶺道路上的櫻峰分遣所,18、19日又再度因為雨勢而稍做停留。
20日這天,天氣終於放晴了,野呂寧與團員開會討論後,下令隔天清晨五點半探險隊出發,希望能夠在下午到達山頂,並且在山頂扎營過夜。
不過隔天一出發時,早已濃霧遍野,到了下午兩點,抵達合歡山腳時,風勢勁寒,隨隊的原住民頭目警告:「萬萬不可在山頂露營,沒有人受得了那種寒氣。合歡山下有獵寮,今晚可以先住在那裡。」
但野呂寧不知是出於傲慢或疏忽大意,評估過後還是決定照原定計畫出發,隊伍行進到一半時,熟知地形的原住民嚮導向野呂寧說明,山頂的積雪非常深,氣溫也相當低,同時也建議不應該再往上行進,但野呂寧並未理會,堅持要繼續前進,在與原住民嚮導意見分歧之下,雙方於山腳下分離,下午四點探險隊抵達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