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高房價是年輕人心中的痛,然而去年在資金寬鬆、超低利率以及台商回流推波助瀾下,房價再次猛烈上漲,引爆輿論;探究問題根源,央行總裁楊金龍語出驚人,直言關鍵在於台灣沒有好好投資,投資率永遠都比儲蓄率低。
國內投資毛額占國民所得毛額(GNI)比率即為投資率。當投資率愈高,反映國內投資愈活絡,有助於帶動未來生產力提升,並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
到底台灣投資出了什麼問題?
楊金龍於立法院財委會備詢時,面對立委質疑「台灣為何會有低薪、低物價卻高房價的矛盾現象」時解釋,近年來台灣的問題就是「投資率永遠都比儲蓄率低」,沒有好好投資,導致生產力下降,而生產力下降進而衍生兩種結果,一是勞工需求不強,二是產能不足,均使薪資水準難以提升。
另一方面,當產業停滯不前,缺乏亮眼的投資標的,資金為了尋求更高報酬,便會找地方停泊,股市、房市就成了最佳選擇。
楊金龍語重心長地說,目前投資動能好像還不錯,但投資率還是不足以吸納儲蓄。這也是為何台灣超額儲蓄持續成長,而閒錢氾濫的環境更助長了資產價格上揚。
台灣投資遭逢「失落的40年」 經濟成長失引擎
楊金龍直指「低薪高房價」病灶來自投資不足的惡性循環。
回顧台灣這些年來的投資率,赫然發現,前一次投資率高於儲蓄率,已經是1980年、整整40年前的事情。
1980年之前,台灣投資率3字頭不算少見,尚可與儲蓄率平起平坐,過了1980年這個分水嶺,便一路走弱,甚至2000年過後,連25%都不復見。
主計總處官員分析,投資率一直往下走,與1980年代台商大舉西進,產業外移、投資也跟著往外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官員坦言,投資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隨著這波產業外移,經濟動能也缺了一角,導致台灣原本經濟成長率多能高於全球經濟成長率,慢慢轉為低於全球平均。
另一個關鍵轉折點是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從主計總處數據也可看出,金融海嘯過後,企業儲蓄快速攀升,意味企業滿手資金,卻未用於實質投資,很可能流向股市及房市。
「製造業毛(毛利率)3到4,房地產一年10%到20% 投資率,你會投資什麼?」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且帶來資金寬鬆、債務攀高等結構性問題;台灣當年也受到影響,眼見未來幾年消費水準下降、需求下滑,企業沒有投資的急迫必要性,資金便「轉戰」資本市場,畢竟報酬率遠比實質投資更好。
貿易戰與疫情帶來轉骨契機 台灣補起投資拼圖
台灣閒置資金氾濫,未從事實體投資,反而流向股市、房地產,不只拖累產業升級轉型腳步,連帶使人力需求、薪資水準無法成長;而房地產的資產價格過度膨脹,也會牽扯出居住正義、資源分配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