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方面,現代生活處處暴露過勞跡象,包括隨之而來的心理病和社會病以及全球暖化。哲學家羅素於「懶惰頌」一文表示:「相信工作是一種美德,正是現代世界諸多問題的癥結所在。」羅素認為,20 世紀生產方式足以餵飽全人類,只要分工合作,所有需求均能滿足。「一個人每日工作 4 小時,就應該有權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剩下時間就是閒暇,亦即幸福的前提:「有條理地減少工作,才能踏上幸福繁榮之路。」
機械人是新奴隸
既然幾十年前已經有足夠社會條件,為甚麼至今未見大同世界?原因之一,就是人類拒絕想像。斯馬特引述紐約時報題為「沒有工作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Work”)的專欄文章,批評作者預設「無工作烏托邦」並不存在。斯馬特認為這種想法正是「社會想像崩解」的最佳範例:「個人主義、市場基要主義、消費主義的論述已充分主宰我們的文化,致使人們根本無法想像社會還能有其他不同的組織方式。」人們以為「今日所擁有的社會就是唯一可行的社會;我們已經失去了想像力。」
無工作烏托邦是否可行?斯馬特一書並無實質建議。不過,他指出古希臘只有奴隸才以工作為生,或許是解決問題的切入點。近年人工智能急速發展,機械人與自動化進一步進駐職場,由密集式工作到下棋、創作都能代勞。與此同時,「全民基本收入」概念死灰復燃,理據是自動化增加失業,由政府發放每月定額收入,保障生計之餘,毋須囿於維生,人民更能發揮潛能。假以時日,機械人將全面滲透社會,如果屆時依然受控,人類就能依賴這批「新奴隸」,為(人)口奔馳,免卻人類勞動之苦。這種想法似乎很烏托邦,不過 100 年前 8 小時工作制相信也很烏托邦,現在瑞典已經試行 6 小時日班制了。正如哲學家齊澤克所說,今日的問題在於人類改變世界過度,雙方彼此推至極限,或者是時候停下來,Don’t act, just think.
文/恭應湘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懶惰救世界)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