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台中小廠 手握全球電動車升級秘密

2021-05-25 06:50

? 人氣

拚新技術,敢試敢犯錯

拉長攤提期、找夥伴擔成本

以電動車為例,近2、3年開始被車廠關注、能降低齒輪噪音的齒面扭曲控制技術,他們早在2009年,就已經跟裕隆集團旗下的華創公司合作研發,華創因不熟悉專業齒輪生產製造,找本土合作研發,藉此縮短研發時間。但可惜的是,當年的研發計畫只執行一年多,裕隆就決定放棄,之後,本土企業繼續靠自己的獲利支持這項技術,歷時7年,才完成落地化的生產製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走在技術前沿,代表要承擔更多變數。

主掌研發與製造的林益民舉例,如電動車的齒輪箱設計,要盡量聽不出動力系統的聲音,只能聽到風切聲,這種噪音的要求程度與過去燃油車完全不同,他曾重新設計幾十次齒輪模具,都無法達成要求,「我自己都在內心質疑,電動車廠有必要這麼嚴格嗎?」他說。

「這是一連串生產地獄練出來的,產線主管每次看到新考題,臉就黑了。」林益民說。

多嘗試,總有投資會開花結果,這對父子檔將停損線設在「能維持公司小賺,不影響營運」的底線上。面對很久才能回收的新技術,他們就學著放長遠:以6年到7年時間攤提,並且找夥伴合作,承擔成本。

這過程,當然不好熬。林森自言,這全靠拚量的代工訂單獲利來支撐,「如果本土不是一家股權百分百的家族企業,根本不可能這樣做。」他說。

五一勞動節當日,我們走進它位於台中市的生產基地,數十位產線員工忙進忙出,繼續加班,顯見其確實迎來高峰。

一位熟悉和大與本土的電動車動力系統商分析指出,本土是相對小的家族企業,追求精的研發生意,這家小廠贏在比同業更多元、更有基礎的技術研發團隊,而且有更高的配合度與更低的共同開發成本。

不過,本土雖然搶先推出商品,且已有泰國電動車廠與日系的台灣整車廠訂單在手,但同業指出,後續有沒有國際汽車大廠願意採用,才是考驗,想要繼續勝出,它就必須能跑得比別人更快,如同齒輪般,越小轉越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林洧楨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