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爭取受教育權 瑪拉拉終獲和平獎

2014-10-10 19:10

? 人氣

2012年10月9日,15歲的瑪拉拉乘坐校車於放學途中,遭到神學士(Taliban)槍手襲擊。頭頸嚴重受創的瑪拉拉緊急轉送英國治療,3個月後奇蹟般的生還,自此留在英國求學並成立基金會,繼續推動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約旦、敘利亞與肯亞的女童受教權至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瑪拉拉遇襲事件發生後,聯合國決定將每年7月12日訂為瑪拉拉日(Malala Day),以提醒世人瑪拉拉為爭取女童受教權不畏脅迫的勇氣,瑪拉拉也首度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人選。

2013年的生日當天,康復的瑪拉拉在聯合國青年大會中發表演說,疾呼世界重視女童(與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受教權與普世人權的連結,瑪拉拉說「我在此大聲疾呼,是了為那些無法表達訴求的人發聲」。

同年11月,瑪拉拉獲得歐洲議會「沙卡洛夫人權獎」(Sakharov Prize),此獎的重要性僅次諾貝爾和平獎,歐洲議會頒獎給瑪拉拉的原因是讓世界知道「美好的未來取決於像瑪拉拉這樣的年輕人」。

瑪拉拉也接受了美國有線電視(CNN)的專訪,被主持人阿嫚普(Christiane Amanpour)問及想當醫生還是政治人物,瑪拉拉回答當她知道總理可以幫助更多人後,便放棄了當醫生的初衷,「因為我可以花很多預算在教育上」。

訪問中,她稱家鄉為「天堂」,卻也是極為危險的地方,因為武裝份子炸毀了數十間學校,旨在嚇阻女孩上學。提到面對神學士及其他死亡威脅的心情,她堅強地表示不會放棄推動女性受教權,「子彈打得穿我的軀殼,射不破我的夢想」。

今年為瑪拉拉第3次被提名爭取諾貝爾和平獎,去年原本呼聲極高,但結果由「禁用化學武器組織」(OPCW)獲獎,讓她成了遺珠,今年終獲獎肯定,不同於其他諾貝爾獎項,和平獎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忌日)於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舉行。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1億6800萬名童工,相較於2000年,數量已下降了7800萬名,顯見各國對於減少童工的努力已達到成效,諾貝爾委員會也希望藉由今年的和平獎得主分別由印度與巴基斯坦籍人士獲得的訊息,鼓勵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人口攜手實現消弭全球童工現象的目標。

瑪拉拉獲選為《時代》雜誌2013年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美聯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