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尋寶吧!廢墟變身美麗光影小屋、石頭底藏小說,4位藝術家在寶藏巖埋驚喜!

2017-12-09 08:00

? 人氣

寶藏巖,是一座與藝術共生的歷史聚落,提供國內外藝術家在此居住、生活與創作,激發不同階層、年齡與族群對話的可能性。2017年第四季駐村藝術家聯展,中島伽耶子、李勇達、朱韻恬、芭梅菈.瓦雷拉等四位創作者,皆探索城市或內在自我的風景,紀錄相互交織的人生百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島伽耶子《讓新的風吹過邊境廢墟》

位在寶藏巖山坡上的「邊境廣場」,是拆除建築後遺留下的空間,地處偏僻角落,野草叢生,有著傾圮毀壞的殘壁斷垣、碎裂的磁磚紅磚。生於1990年的日本新銳藝術家中島伽耶子,運用黑色壓克力板與木材,為邊境廣場的廢墟搭建新牆,並在板子上鑽許多的洞。

(圖/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中島伽耶子《讓新的風吹過邊境廢墟》。(圖/邱家琳攝,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中島伽耶子經常以「洞」為元素創作,在《讓新的風吹過邊境廢墟》中,陽光會透過孔隙照亮屋內,隨著不同時間,光線的色彩與明暗層次也會有所變化。而這些大小不一的洞,象徵昆蟲侵蝕葉子的洞、戰爭中槍砲造成的彈孔。

(圖/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光會透過孔隙照亮屋內,隨時間有著不同色彩變化。(圖/邱家琳攝,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讓新的風吹過邊境廢墟》源自於日本片語「風穴を開ける」,意思是「開一扇門,引進新的想法和價值觀」。藝術家嘗試透過這件裝置作品,改變大家對空間的想法,在黑暗中觀察光的變化、從孔洞凝視遠方車水馬龍的風景,或靜下心感受廢墟交疊的時間。

(圖/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從孔洞凝視寶藏巖的風景。(圖/邱家琳攝,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李勇達《隨地虛構》

你可能很難想像,現在許多遊客造訪的寶藏巖,曾被政府視為違章建築,面臨都更與拆遷危機。在五六零年代,人們依循寶藏巖的天然地形,用新店溪的鵝卵石或荒廢碉堡的舊磚塊,自力搭建房屋,逐漸發展為非正式住宅的聚落。

(圖/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李勇達《隨地虛構》。(圖/邱家琳攝,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對文字創作者李勇達來說,故事就像野花野草從縫隙冒出。在寶藏巖駐村期間,他總共書寫28篇虛構小說,並以居民徒手建造家園的歷史記憶為靈感,前往新店溪邊撿拾鵝卵石,將印有故事的牛皮紙壓在石頭下方,讓路過的人們閱讀。

(圖/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文字創作者李勇達撿拾石頭。(圖/取自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李勇達走到哪裡,想像力就奔馳到哪裡,每顆石頭或磚瓦擺放的地點,都對應他故事中所書寫的真實場景。像牆上的石頭是童年玩鬼抓人的場地、坐在鐵皮屋頂的貓是這裡的大房東,危樓陽台下的陰影則是戀人分手的傷心地。

(圖/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李勇達將虛構故事印製在牛皮紙上。(圖/取自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