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燒街衣防撞鬼、打小人在三叉路口最靈驗?一窺香港在地最神秘的民間習俗

2021-08-08 09:00

? 人氣

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全年無休的打小人習俗是香港在地最特別的兩項民間活動。(圖/取自Wikipedia)

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全年無休的打小人習俗是香港在地最特別的兩項民間活動。(圖/取自Wikipedia)

求神拜佛、入廟拜神;祈求出入平安,改運改命,事事順利,身體健康,求財發達,善結良緣,求得子嗣等,什麼都事要拜神。正所謂「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拜神是香港人的傳統文化之一,無論是到各寺廟參拜或是在家中置放的家神,都是希望神明會保祐自己,令自己的生活帶來保障和心靈安慰,而這些拜神習慣都是中國廟宇文化承傳而來的悠久歷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盂蘭勝會

一到每年的農曆七月,晚上出門大家都會份外害怕,為什麼?因為農曆七月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又即是孟蘭節、中元節,相傳陰間地府的鬼門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大開,直到七月三十日才會關上,所以這一個月之間遊魂野鬼會在陽間四處流連,晚上一到也很容易在街上「撞鬼」。坊間亦流傳著很多防「撞鬼」大法,故此每逢農曆七月,在香港都會有市民在街上燒街衣供奉孤魂野鬼。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

另外,佛教就定了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為盂蘭勝會(亦稱盂蘭盆會),所以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大批街坊、鄉里、商戶及團體就會集合在一起,並於各社區輪流舉辦基本三日三夜的盂蘭勝會。勝會主要分別為第一天請神儀式、第二天「安五土」儀式、第三天「施食」儀式,而屆時除了祭吊孤魂之外,更會祭祀祖先,傳統的活動中還會包括誦經懺悔、超度亡魂、附薦先人、施食鬼神,以及公演神功戲、派平安米、福物競投等的功德法事。同時,會場內也設有九個竹棚,包括:天地父母棚、神袍棚、大士臺、孤魂臺、附薦臺、經師棚、神功戲棚、米棚等供人施行法事。

其實,盂蘭勝會並沒有大眾想像般恐怖,只要「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反而應該以感謝、感激的心去參與。有些人覺得這是迷信的活動,但無論如何人活著就是要求個心安理得,管他是迷信與否,這個習俗於香港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所以我們只要竭盡所能把難得的百年習俗傳統,承傳好。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

拜過神、祭祀過的食物可以吃嗎?

其實任何情況下,進行過祭祀儀式的食物都會只剩下形體,但味道就會消失。所以有些人才會說,拜神的食物都吃下後都淡而無味,故此在一般情況下都不太會食用。於盂蘭勝會舉行時,大量市民或團體為祈求消災積福,就會捐贈、奉獻白米和食物或日常用品,以便佈施法事;透過法事把食物化成千萬顆甘露美食,供給孤魂眾生享用。法事完成後的最後一天會有大量食物餘下,為以防浪費,一般都會分派給貧苦大眾,而派發白米就俗稱為「派平安米」。通常會去領平安米的人都是長者及有需要的人,有些人拿回去後則會稍微混在日常食用的白米之中,也有些人領平安米是為了求個平安,但並不會食用。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

神功戲常「空」的前兩排座位

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麼神功戲台前的座位中,最前面兩排的座位經常是留空的?」更有傳說「這兩排座位是給孤魂野鬼坐的⋯⋯」所以有一個人不坐,就每個人都不敢坐!不過原來這一切全屬誤會,因為據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董胡炎松先生解釋,原來這兩排座位是留給一些有出錢、出力的善長仁翁(也就是活生生的人啊),因為他們可能隨時抽空來觀賞,所以一直留著空位置給他們以備萬一。至於神功戲上演的目的是酬謝一眾神明令當地平安,同時亦是人神同樂的活動,而且戲棚一定會安排在「父母天地棚」的正對面,所以神功戲並非做給孤魂野鬼觀看。一直以來,香港很多恐怖鬼電影或鬼戲劇都以神功戲作為題材,都經常把前兩排的座位鬼故事,講得繪聲繪影的,日子時間久了,大家對前兩排座位的誤會就更深了。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

打一打怨氣盡消—打小人

在香港千萬別得罪人,如果你開罪了別人,對方又找不到報仇的方法,他下一步很可能就會去找神婆打你小人。方法是,只要簡單獻上你的名字及你的美照,就能輕易的向你施展這種傳統巫術。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

這種傳統習俗,據說源自於古時的農業社會,至於實際的淵源已無從稽考。以往的農業社會流傳著在「驚蟄」時候祭白虎,以祈求白虎能鎮壓蛇蟲鼠蟻,避免害蟲為患破壞農作物。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轉變,祭白虎就轉變為用來鎮壓小人,藉此為自己帶來好運的方法。至於打小人就是為了事前預防或針對特定人士的巫術,整個打小人儀式可分為奉神、稟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進寶、打杯等步驟。妨間不少人認為打小人只限於驚蟄當天,但其實打小人並沒有指定日子,什麼時候想打都可以打,只要你心情不好的那天,想要打個小人來洩洩憤、吐一吐怨氣,就可以隨時前往。

五十年代時,很多媒體認為打小人是民間迷信、陋習,會去打小人的人稱為「愚昧婦孺」,至於為人打小人、祭白虎服務的神婆就稱為神棍。不過,後來香港的打小人習俗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佳事物」之一,認為這是一種有益心神的行為(best for the soul),「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掟抖……」一句又一句,一下又一下,出盡力氣的打下去,先不管其有效與否,求打者可以藉此一解鬱結心情,就已經是不錯的宣洩了。現今社會每當世道變差,諸事不順時,打小人的旺季就出現了,常會有市民藉此渲洩平日的壓力,有時可能是針對某事,有時候可能是針對某人,只要將其不滿逐一道來,神婆就會為你打個痛快。說到在香港最著名的打小人勝地,非「銅鑼灣鵝頸橋底」莫屬,因為打小人要在殺氣大的三叉路口進行才最靈驗,同時鵝頸橋的路面正正呈現三叉狀,就是打小人絕佳的位置。

打小人口訣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無掟抖

打你個小人面,打到你成世都犯殘

打你個小人眼,打到你好快眼坦坦

打你個小人耳,打到你下世做乞兒

打你個小人嘴,打到你成世俾人隊

打你個小人肚,打到你成日俾人告

打你個小人手,打到你有錢唔識收

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走

作者介紹|雪姬 (Suki Yeung)

香港土生土長的「煩」忙女生,既是全職平面設計師,亦是旅遊作家;2017年起獲委任為韓國旅遊宣傳大使之一至今,著有兩本旅遊書。

身為80後的雪姬,經歷過香港最豐盛文明的時代,也經歷了香港近年最讓世人刻骨銘心的社會動盪和世紀之疫。作為以「善忘又冷漠」而聞名的香港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這麼在意香港這個家;過去一直想要離開香港的心,來到今天,這顆「愛港」的心終於被喚醒,於是想就此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更要為這個曾經是世界最美的城市「香港」,作出一點點貢獻。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創意市集《香港百年:住公屋、飲杯茶、賭馬仔,尋訪在地舊情懷,重溫久違人情味》 (原標題: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相關報導:為何台灣人愛在神明面前發毒誓、咒自己死?走遍大小宮廟20年,他道出最感慨發現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