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巴士、電動車的零組件,台灣幾乎都有,而且集中在台中以北,因為地理位置彼此密集,人與人的互動又高,一切都在方圓百公里之內。未來不管車輛研發、設計、製造,到改版、創新,整條供應鏈是有機會快速連結起來的,進步會很快;對一些業者來說,這可以彌補他起步較晚的劣勢,讓他在2025年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咖,這是台灣得天獨厚的地方。」他補充。
事實上,過去十年間,台灣車廠在政府支持下,也曾研發、推出自有品牌電動車,最後卻在國際市場上吃了大虧,這不禁讓人好奇──在宣明智眼中,電動巴士有何不同,竟可望在強敵環伺的世界盃中分一杯羹?
對此,宣明智也給出明確答案,「主要是產品屬性不同,電動巴士講究價格和性能,是看品質的,過去小客車所看重的品牌反而變得次要。你想,今天不會有人因為電動巴士用賓士的品牌,票價就可以收高一點吧,不會,重點是耐用可靠,還有後續的服務好不好嘛。我認為,如果要做這種品質穩定,消費者又可以信賴的產品,那我們是專精,在往後的國際市場上,台灣會占有一席地位。」
「未來最適合台灣電動巴士出口的模式,我的看法是,第一步先在當地組裝,到了第二步,台商必須和當地企業合資設廠生產,否則,光是運送、報關就不知道要花掉多少時間;如果不在當地製造的話,除非今天是賣一些少量、具獨特性,或者特高等級的車子,不然根本沒有競爭力。」他說。
不和強敵正面交鋒,台灣靠接地氣突圍
被問起台灣電動巴士外銷最大的對手,宣明智不假思索,直言就在對岸,「不過,中國大陸做生意通常是由上而下,他們可能組織很厲害,透過國與國談判的力量,讓整個產業打入一個市場,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因為有些當地實力雄厚的廠商,不願意接受這種政治的安排,提供協助。」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人做生意的方式不同,靠的是商人遊走世界,強調接地氣,在各地商界所累積出來的人脈、信用是最大本錢,「台灣是由下而上的,所以,我們不用學人家走什麼國家品牌、跟政府簽約,我們要看的是很務實、可以賺錢的市場。就我的了解,目前印尼、泰國、越南,甚至印度都有不少合作機會。」
二十年前,宣明智的父親送他一幀書法,是作家蔣勳醉筆揮毫的《西洲話舊圖》,裡頭最後三句為:「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不損胸前一片天。」寫的是大文豪唐伯虎對詩畫創作的始終如一,也正是宣明智最愛的境界寫照,就如同他是天生的將軍,隨時都在找尋下一個戰場。
當話題來到國與國的競爭,宣明智以交通部顧問身分對政府提出期待,他語重心長地說:「在這個時間點,政府要體會到什麼?要知道2030、2040大限是一定會來的,我們再不把頭洗下去,趕快做,那未來我們就是別人的殖民地,什麼都要聽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