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與疫情恐成新常態 富邦金控:要學會與風險共存

2021-08-13 09:40

? 人氣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民眾與企業該如何因應挑戰,降低風險?(資料照/盧逸峰攝)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民眾與企業該如何因應挑戰,降低風險?(資料照/盧逸峰攝)

受氣候變遷影響,洪災、旱災在全球世界各地出現頻率愈來愈高,2021年初,台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多個地區面臨限水、停耕等情況,不僅對民眾日常生活造成不便,更導致農民、店家生計受到影響;而六、七月南台灣大雨不斷,河水暴漲、土石流災情頻傳;加上新冠疫情升溫,對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無疑是雪上加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過去被大家認為是『百年一遇』,但其實極端氣候的發生,未來恐成為『新常態』。」台灣風險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文科指出,氣候變遷引發的天然災害不僅造成生命及財產損失,極端氣候還可能導致缺水、缺電危機,甚至加速傳染病的擴散。

面對氣候變遷與疫情的雙重衝擊,民眾與企業該如何因應挑戰,降低風險?

當災害已成事實 你我的巨大挑戰:適應氣候變遷

「在管理風險前,應該先學會辨識風險,才能提前做防範。」許文科指出,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像是淹水或強風摧毀措施,這類型因為極端氣候事件所造成的損害,一般民眾或企業都可能面臨這類風險;第二類「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則是因應政策法規或社會氛圍改變所衍生的營運風險,例如消費者環保意識提升,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可能就會遭到淘汰,企業為朝向低碳轉型而使得營運成本增加;第三類為「責任風險(Liability Risk)」,隨著國際上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企業未善盡氣候風險的管理而導致的風險,像是企業形象受損,甚至可能面臨訴訟究責、求償的風險。

這三類風險各有不同的因應做法,許文科表示,針對「實體風險」,可透過減量和調適來降低風險。例如富邦金控響應政府環保政策,持續推動節水、節電,並訂定2025年用水減量10%、用電減量12.8%的目標。透過各項措施,往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

「目前極端氣候已成為新常態,既然無法克服,就想辦法與大自然共存。」許文科指出,比如預估某些地區有土石流發生的可能,先將民眾撤離,或在颱風來臨前做好防災準備;另一方面民眾或企業也可透過購買天災保險,將風險轉嫁,讓災害降至最低。

針對「轉型風險」,低碳已是潮流所趨,企業如果能夠險了解消費者需求,就能掌握機會。舉例來說,台灣空氣污染嚴重,而空污最大來源是汽機車排放,因此有保險業者推出UBI(Usage-Based Insurance,使用基礎計費保險)保險商品,根據汽車行駛里程來計算保費,使用越少保費越低,既對環境友善,也能擴大商機。此外,如富邦持續因應氣候變遷作出具體承諾,針對電廠、煤礦業、水泥業、石化業及鋼鐵業等五大高碳排敏感性產業擬定准入及撤資標準,運用金融業的資金優勢,促成各產業永續經營發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