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責任風險」,近年來,國外企業面臨氣候訴訟案例增加,若透過ESG資訊揭露,溝通企業因應氣候風險的計畫以及調適作法,以強化外界對企業的瞭解,例如富邦金控2020年度CSR報告書便首次導入「永續會計委員會(SASB)指標」,更在今年率先發布金融業第一本《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協助投資者與決策者瞭解組織重大風險,並可評估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
風險模型、損害防阻, 帶動價值鏈永續轉型
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及本土疫情肆虐,不少民眾及企業都遭受嚴重的財務損失,例如最近南部暴雨,百餘戶民宅淹水及膝,家具及車輛泡水損失慘重,或是企業因災情、疫情停工而影響財務表現,造成投資人慘賠;金融業也是一樣,例如2005年重創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沿岸的卡崔娜颶風,造成高達1250億美元的災難損失,其中半數即是由保險公司支付。
金融業不僅是穩定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更扮演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的推手。金融業該如何做好自身的風險管控?進而協助客戶轉型?
富邦金控以構成氣候敏感性三大因子:「暴露度」、「危害度」與「脆弱度」,進行相關業務的氣候風險評估與鑑別,透過系統化的評估流程,同時配合氣候情境分析,作為公司未來策略規劃及投融資組合的評估資訊,像是針對電廠、煤礦、水泥、石化及鋼鐵業等高碳排敏感性產業,擬定准入及撤資標準,推動綠色授信、參與綠色投資、發行綠債等行動,全力支持綠色企業,帶動價值鏈永續轉型。
此外,也攜手產官學共同面對氣候變遷,例如富邦產險與工研院綠能所、國際巨災模型領導者RMS、台灣風險管理公司合作開發風險評估模型,以及與全球領先的災後復原公司德國BELFOR合作,建置具體的損害防阻措施,協助客戶災後快速復原,並利用地震險、颱風險、洪水險、營運中斷險等多元保險商品,提供企業與社會大眾安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富邦也首度計算投融資創造的價值,以2020年來說,下游投融資活動共帶動產業鏈新台幣6兆元產值,創造133萬個就業機會及6775億元薪資收入,所產生的影響力占整體價值鏈影響達95%以上,充分展現金融業的正向力量。
攜手產官學、做好準備,共同面對氣候議題
除了協助客戶減緩實體與轉型風險,金融業本身也會面臨營運的風險,氣候風險的衡量就至關重要。許文科坦言,氣候風險基本上都是偏向未來氣候的評估,加上過去沒有足夠的資料,只能做定性風險分析,評估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但隨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綜合評估報告(AR6)的出現,以及科技部推出的「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提供民間企業做進一步的加值及應用,定量風險分析可以做的越來越好,讓企業對未來風險的面貌更瞭解,從而做好準備。
儘管受到氣候變遷與疫情影響,富邦藉由風險管理機制、永續金融評估程序及因應措施,相關風險仍在可承受範圍內,持續朝永續金融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協助利害關係人(股東、員工、客戶、供應商)轉向低碳經濟、支持相關基礎建設。雖然減緩全球暖化不容易,但誠如富邦在TCFD報告書中承諾,「氣候議題是全球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也沒有人能獨力應對,我們將積極並串聯產官學各界共同面對氣候議題,與國際攜手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