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孔子可能會主張,說很衝動、善妒或是有同理心的人,要定位自己,會徒勞無功。這些特性我們都有,會在不同的時間展現出來,而且還有許多特性。所以我不會只專注於一種交易形式,但是根據傳統經驗,我們應該要專心致志。我們不是技術交易員,就是基本面交易員,不然就是資料分析師。這三種人,我都是,但有時候卻又都不是。我發現,自己的交易風格,需要適時調整。有時候,特別是市場靜默或處於震盪行情時,我就會決定使用技術策略;要舉行美國總統大選等大型地緣政治活動時,則會決定依照基本面進行交易。有時候我會使用利率,有時候使用自己的預測模型,有時候併用。這對我有效,所以會持續下去。
3. 明智的使用資料
交易技術的影響不可小覷。沒有技術,零售交易就無法在外匯市場中進行。技術也提供許多資訊,供大大小小的交易人使用。這些資料數量極多,可能是多年以前的歷史價格、貨幣對(FX pairs)或資產類別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是回歸模型,其中有許多變數,面對這些資料,一定要問自己:我想要瞭解的是什麼?
資料要派上用場,就要提供更多資訊,讓我們瞭解市場運作方式,或是資產價格走勢。我遇過一些非常聰明的外匯交易人,其中一位是統計魔法師,擁有高階數學和科學學位。但是他給我最好的忠告,就是一定要先製作資料圖表。如果你想看看挪威克朗是否與油價有關,就先製作圖表。這樣子就一目了然,可以知道兩者是否有關係。你可以透過不同的時間軸檢視關係,然後再決定是否值得進一步分析。
另外,因為大量統計分析而敬而遠之的人,也不要害怕。圖表通常可以提供你想要的資訊。例如,英國在2016年投票決定離開歐盟後,英鎊兌美元的匯率與富時100(FTSE 100)呈現顯著的相關,圖表一看就知道了。交易人如果聰明,每次看到富時100好像要再大幅上漲,就要賣出英鎊。
雖然這個關係並未持續下去,但也維持了幾個月,而交易人也不用花費寶貴的時間,進行回歸分析後再做決定。雖然有時候需要利用資料,建立精密的模型,但還是能夠使用資料,好確認簡單的關係,根據發現來進行交易。
4. 運用模型試驗,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極限
數學是我學生時代的強項,但我很快就發現,需要複習技巧,才能夠真正瞭解外匯市場。外匯市場不只規模大、變動迅速、流動性高,我也發現,掌握優勢的人往往會做詳細的資料分析,而我非常想學這門技能。所以我就廣泛閱讀,學習如何建立統計模型,瞭解回歸分析是什麼,然後著手進行。我建立的第一個模型,重點放在國家間利差變化對於貨幣對的影響。這個回歸模型很簡單,只有一個變數,目標是確認一種貨幣接下來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