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理想條件,若遇「對的人」形同虛設
要了解 Justin 打造 Hinge 的過程,我們必須將故事鏡頭拉回 Kate 離開 Justin 的大學時光。當時 Justin 正努力戒掉酗酒這個壞毛病,同時也正試著從失去 Kate 的低潮中走出來。他明白自己的人生不能停滯不前,所以運用自己寫程式的技能,開發出了一款交友軟體,也就是 Hinge 的原型。
「當時我只想盡可能地認識更多人,越多越好,直到我找到最完美的那人為止。」
透過開發出來的交友軟體,他盡可能地認識更多異性,但都無法走入穩定而長久的關係。「我沒有追回心裡最想要的個那人」,回憶起當初開發 Hinge 的用意,Justin 坦言自己只是為了找尋最完美、最理想的伴侶。但那些理想的條件,卻不見得能創造出兩人在關係裡,真實相處的化學反應。說到底,Kate 還是他最想攜手共渡的那人。
2012 年,Justin 將這款自己使用的產品,正式推廣至市場,但同一年也有許多競爭者出現。例如交友軟體中最為有名的 Tinder,利用向左滑表示「沒有興趣」或向右滑動表示「有興趣」,來選擇媒合對象。
而 Hinge 除了顯示媒合對象的照片、資料之外,也會呈現該對象針對特定題目的回答。用戶可以在表示「有興趣」的同時,也針對媒合對象的資料、回答的內容傳送訊息,作為聊天的話題。
為了宣傳自家產品,Justin 親上火線接受採訪,而採訪的經過與後續發展,大致上與我們在小說《現代愛情》中看到的一樣。他在記者的鼓勵之下,追回了 Kate。而 Justin 重拾「珍愛」帶來的體悟,正是他決意變革 Hinge 的轉捩點。
「閱人無數」並不會幫你找到真愛
重拾 Kate 的愛,讓 Justin 對過往「認識越多人,越有利」的交友想法有所改觀,因為這不是影響最終兩人之間羈絆的關鍵。他打算把這樣的體悟套用在 Hinge 上,所以和團隊在重新設計的程序上,將註冊率、跳出率、流量、轉換率等重要性都往後放,把「契合」、「認真以對」、「見面更真實」等元素作為 Hinge 改版的首要任務。
「什麼事物能讓我害怕到失去理智?」
「隨著年紀成長,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喜歡與人討論的話題是?」
「我最失敗的約會是?」
這些問題是改版後的 Hinge ,在用戶註冊時,必須回答的其中幾項問題,幫助數據分析,以便媒合適合你的對象。同時也鼓勵用戶敞開心胸,與聊天的對象分享最真實的自我。因為這些問題有可能縮小可能媒合的範圍,使最後媒合的結果更精確。